关于我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人口发展 面临问题的情况及建议
作者: 梁茂德 | 发稿时间:2024-12-19 16:05:06

新型城镇化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2022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20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5.7%提高到2022年的66.2%13个市(地)中,9个市(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国66.2%的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正处于抢抓党中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机遇、推进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关键时期,城镇化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在区域人口均衡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升级、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反映如下:

1.城乡人口流失速度较快。对比七人普六人普数据,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省常住人口减少了646.4万人、降幅高达16.87%13个市(地)人口均有下滑,其中,哈尔滨减少63万人,绥化、齐齐哈尔减少超百万人。我省地级市、县级市、小城镇均面临着城镇收缩的风险与挑战,人口收缩程度随行政等级的降低逐渐加深。2010年至2020年,齐齐哈尔市、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庆市、七台河市、绥化市7地市市辖区均发生了城镇人口收缩现象,平均人口流失率为11.01%36.57%的县级市发生城镇人口收缩现象,平均人口流失率为15.34%40.72%的小城镇发生人口收缩现象,平均人口流失率为20.13%

2.农村地区空心化程度加剧。六人普七人普十年间,黑龙江省城镇人口由2132.37万人减少至2089.77万人,减少了42.60万人;乡村人口由1699.03万人减少至1095.24万人,减少了603.79万人,我省乡村人口减少规模是城镇人口减少规模的14.17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常住人口绝大部分基本在1/3左右,未来谁来种地将成为时代战略难题,且农村继续向城镇的人口转移能力不足。传统农业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种粮积极性下降,待1020年后现在的老龄农民丧失劳动能力,种粮耕地的低收入、高风险、高投入、经营意愿低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3.边境地区人口稀疏化明显。由于边境地区远离经济和消费中心,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人口人才吸纳十分有限。2010年至2020年,我省边境地区城镇化率由71.81%增至77.07%,增加了5.26个百分点,增加幅度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十年间,边境地区常住人口下降16.7%,其中,城镇人口减少63.08万人,乡村人口减少60.01万人,呼玛县、漠河市和塔河县降幅均超过30%,人口密度约为全省人口密度的1/4,伊春市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城镇人口减少幅度分别是乡村人口的4.51倍和3.52倍。边境人口稀疏化对于守土固边对外开放的双重地域功能的发挥十分不利。

4.城镇化质量存在提升空间。目前,我省城镇化率虽达到66.2%,但从城镇化的质量上看其实并不高,并未在社会结构、城乡差别、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相应的跨越,尚处在人口转移型的初级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人口向城市流动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也导致人均公共服务资源逐渐减少,提高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另一方面,我省大多数城市是随着资源开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矿区、林区、垦区、油田等,包含了大量农垦、林业系统人口,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第一产业的性质,这些人口属于非农户籍人口,但生产生活方式还城市特性相对欠缺。

因此,就我省城乡人口发展提出建议以下建议:

1.促进边境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边境地区是守好祖国北大门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我国向北开放最前沿、是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支撑。推动边境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稳边固边兴边富边、建好建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一是强化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口岸和后方通道、沿边铁路、机场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向北开放通道能力,改善边境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二是加强对边境地区产业政策引导,基于边境外侧城镇分布特征,在对等区段筛选具备增长潜力的城镇进行重点培育,采用点轴开发的方式,打造与边境外侧城镇规模与等级相当、空间区位相近的城镇体系或城市群。

2.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镇和农村二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城镇化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和人口支撑,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互动融合。建议推动城乡政策均衡。202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应加大公共资源配置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均等化服务、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人才培养引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建议引导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市场分割,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支持产业下乡入村,促进城乡就业机会均等。调优城乡发展规划,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流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建议一是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开展新优质学校发展行动,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提升各阶段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开展老年健康、医养结合等服务项目建设,完善医疗养老体系,提升人口服务水平,实现速质并举的城镇化。二是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4.以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引人口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大生产力布局、国家战略备份基地布局过程中的倾斜政策,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提升我省人口人才集聚能力。二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历史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挖掘县城优势资源,做强特色富民产业,聚焦高端装备、旅游康养、冰雪文化、民族文化等产业,形成功能聚而合、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城镇。三是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资源型城市可结合当地自然优势和旅游产业基础,打造特色小镇和旅游度假区。引领特色产业集聚,煤炭和石油资源型城市依托当地土地和林地资源,构建种植业、养殖业、蔬菜生产和深加工四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