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既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之举。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现状
21世纪初,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县域教育人口呈现“城挤、镇弱、村稀”的发展格局,乡村学校生源减少,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产生。
生源少主要原因是: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导致了乡村地区人口的流失,使得乡村学校的生源日益减少。
(二)、就业机会不足
在许多乡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缺乏吸引年轻人就业的机会和条件。随迁子女进城就读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
相比之下,城市中的学校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材和资料、优秀的教师团队等。而乡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提供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四)、教育质量下降
乡村学校生源的减少给乡村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的下降。随着学生逐渐减少,乡村学校面临着师资力量减弱、课程设置受限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学校生源的减少。
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乡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等重要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建议与对策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
(二)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精准施策。
经费保障,为了全面推动小规模学校发展,切实解决“并留”后的系列问题,首先是要保障好小规模学校办学经费,实现办学条件的改善,其次,要创新机制,比如,可以建立“一校一长”工作机制,由教育局班子成员对小规模学校实行“定校”负责制。针对学生上学路途远问题,完善乡村营运车辆免费接送学生机制,加强客运“校车化”驾驶员的培养和监管。为低年级住宿学生配备生活老师,探索建立有条件的家长到学校轮值等家校共育机制。再其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要加强精准帮扶。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防止因“撤并”而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或辍学等情况发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解决分流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问题。
(三)挖掘乡村小规模学校潜在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1、本地资源优势。乡村小规模学校于乡土社会,与乡村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生活、劳动等紧密相连,可以将自然环境、农业劳动与文化资源等进行课程化。这些课程资源源自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儿童经验有天然的联系,深植于儿童经验之中,为他们所熟悉,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引入教学实践。
2、小班教学优势。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班级规模小、人均教室空间大的特点。班级规模小意味着教师对每个学生个性化关注机会更加充分,具有进行小班化教学的潜在优势。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开展基于学生素质起点、学习需求、学习进度、学习风格的个别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和定制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与教师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均教室空间大意味着教学活动空间更加充足,为个性化学习、合作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便利。
3、教学创新优势。城市学校往往会面临同类同级学校的激烈竞争,教学变革的空间受挤压,教学创新会承受更大压力。与城市学校相比,城乡社会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期望相对较低,农村学校教学变革承受的外部压力较小,这在客观上为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乡村小规模学校更容易成为教育思想与行为变革的实验室。
(四)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要教师提质。
一方面要优化师资配备。增加定向培养招生计划,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向小规模学校分配力度。增加特岗教师数量,提升质量。加大对全科教师培养力度,减少教师资源浪费,满足教学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结合小规模学校教师“一师多科”“全科教学”等特点,量身定制教师“研训”,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走教支教等方式,精准提升师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际联盟的方式,通过“城市带农村”“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实现管理机制、教育资源、办学成果共建共享,推进姊妹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当然,在借力“大校强校”优势的同时,还要结合“小校小班”特点,立足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努力打造一批“小而全”“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乡村小规模特色学校。
总之,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致力发展乡村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在发展小规模学校上探索新路,为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