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承载着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使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和能力,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农技人员配置不合理
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配置呈“倒三角”的配置格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体部分都在县乡两级,但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呈现出明显的“倒三角”现象,即越是上层推广机构,其工作条件与人员配备越完善,而基层乡镇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与实际所需相差越远。
现有县乡级农技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嫩江市现有耕地648.52万亩,现有县乡两级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88人,实际有能力完成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不足60人,人均服务耕地面积10万亩以上。嫩江市最远村屯距离县城200多公里,下乡最多需往返400多公里,历时5-6个小时的路程。因而,农业技术推广还很难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服务。
而在职称岗位设置上更是如此,县级及以下专业技术岗高、中、初级岗位设置比例为1:3:6,高级、中级比例是各级别岗位设置最低的。
(二)农技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农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农技推广一线的乡镇级尤为严重。以嫩江市为例,全市14个乡镇,现有在编在岗种植业农技人员43人,51岁以上16人,占37.2%;46岁-50岁13人,占30.2%; 40岁以下10人,占21.3%,不足三分之一。
(三)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年轻农技人员非专业人员比例偏高
嫩江市乡镇农技人员中,随着年龄段的降低,非农学专业人员比例增高。56岁-50岁农技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占20%;51岁-55岁农技人员所学专业全是农学专业,没有非专业人员占0%;46岁-50岁农技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占30.7%;35岁以下农技人员均为非农学专业人员,占100%。
(四)新生力量补充不足
嫩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6年前有一批农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工作,随后只有2005年有一名农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入职,直至2018年才再次进入农学专业毕业生。嫩江市乡镇推广机构2000年-2020年,长达21年时间没有人员入职,直至2021年开始,连续3年进入10名本科学历以上人员,但是都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生。形成了当前农技推广工作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五)事业发展空间有限
能否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事业发展上升通道的重要体现。受到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及现行职称晋升条件的制约,一方面中年以上农技人员纷纷辞去管理岗位职务,而新接任管理岗位人员均不是农学专业,形成了非专业人员管理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干专业事业的不良局面;与此同时,年轻农技人员因没有晋升职称的机会,大大挫伤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二、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鉴于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现状已经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快引进农学专业高学历人才
农业技术推广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既使是农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要经过3-5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够胜任推广工作。我们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引进农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一线,有效地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老化、学历偏低、技术力量不足的弊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基层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晋升渠道
建议依据黑龙江省人社厅《关于加强我省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黑人社规〔2017〕28号)文件:“第(五)条:优化基层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对乡村教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给予适度倾斜。”的相关规定,优化基层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晋升渠道,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参照农业农村部“农业丰收计划奖”评审办法,恢复黑龙江省农业丰收计划奖评审,为在农技推广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农技人员提供申报成果的机会。
(三)改善人才工作、成长环境
营造有利于农技推广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是改善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提高其装备水平,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训,提高农技服务效率
定期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鼓励农技推广人员自主学习,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平台,方便其随时随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