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住用好传统媒体人才的建议
作者: 何春艳 | 发稿时间:2024-12-18 15:10:00

近年来,央视等主流媒体知名主持人离职现象受到广泛关注,频频登上热搜。放眼全国,无论是卫视频道还是地方台,选择从传统媒体离职另谋发展的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摄影摄像等领域的专业媒体人才不在少数。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严重削弱了新闻媒体机构新闻采编业务与节目精品生产的基业,也严重影响了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更阻碍了传统媒体机构的长远发展。

我国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严重,并且仍在持续加剧。媒体本就处于媒介的中心,这些年大批媒体精英人才的离职与转型,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诸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媒体技术革新、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平台吸引力减弱。当前,网络与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以抖音、快手、视频号等为代表的短视频火爆加速着传统媒体的变革,重塑了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与行为。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遍地开花,空前转移和挤压了传统媒体的“注意力经济”,与前些年相比,传统媒体已不再是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去处,更不是新闻科班生的就业首选;已置身传统媒体的部分局内人,在大环境和大趋势面前也相继辞职,甚至拥有二三十年工龄的媒体人也毅然决然离开。

二是编制难以落实、薪酬待遇不稳定,行业收入差距正逐渐拉大。媒体和记者的理想光环闪耀着光辉,但如今我们必须正视传统媒体人的“薪酬待遇危机”。通过权威调研数据获知,传统媒体人的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比近40%,在15000元(最高选项档)以上的仅占3%;广告收入等逐年急剧下滑,亦严重影响传统媒体从业者尤其是一线采编人员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身份和编制问题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媒体单位中正式事业编制、集团聘、台聘、频道聘、栏目聘、节目聘、企聘、社聘、部门聘、劳务派遣、临时工等多种用人方式并存,体制内外“身份”区别对待,用人“双轨制”导致部分媒体人“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责”的窘境。

三是论资排辈严重、发展空间较有限,冰冷现实常打败职业理想。结合前期调研走访和身边实例发现,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工作激情锐减、积极主动性不高。究其原因,多数人表示,“早早预见天花板,僧多粥少,上升空间狭窄”;很多从业者入职多年,依然难以获得王牌节目、评奖评优、重要岗位的机会,只得原地踏步。而取得一定名利的同行、“中高层”,在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具诱惑力的事业舞台之后,也毅然选择离职,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当下的舆论环境、传播生态、媒体格局、受众或用户行为等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前所未有的颠覆,传统媒体荣光不再;传统媒体人自我实现的价值与空间在急剧缩减,职业尊严、职业荣誉和社会认可度也大大减弱,一部分人选择转向、转型,抑或逃离成为必然。

具体建议: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媒体迭代融合升级转型发展。传统媒体要解决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在正视和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守住新闻采编与精品内容生产的基业,立足阵地、积极转变、加快融合、开疆拓土。主动转变思维,用互联网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优势,做好顶层设计与具体方略,把传统媒体发展真正引入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之路上,踩准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的节点与逻辑,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和智媒发展,号准媒体发展的动向,在不断调整、适应、重组、突破、升级中凝聚力量、拨开云雾、重现曙光。

二是持续深化传统媒体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这是我国传统媒体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通过深化人事体制改革,厚植事业体制凝聚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用好绩效指挥棒;建立多元人才激励机制、扩宽职业前景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丰富职业认同归属等方式,用制度、政策、薪酬、事业和感情留住人才。

三是构建结构合理的媒体人才梯队。“媒体做大做强需要人才、资金、资产、技术、品牌等多方面资源,而各方面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归根结底需要人才,人才是媒体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优势资源。”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吸纳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探索与高校合作开展按需定向培养模式、参与式人才培养选拔模式等,及早谋划和储备“人才池”。同时,精准选树极具标志属性的核心人才团队,下好先手棋、做好传帮带,发挥好“第一资源”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优势作用,培育以点带面新引擎,赋能传统媒体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