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近年来陆续通过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印发了《关于加强黑土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常态化开展打击盗采和非法贩卖黑土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关于加强黑土资源监管十二条措施》等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强化黑土地保护法律制度顶层设计,明晰责任分工,推进源头治理,保护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黑土耕地的基础条件、内在质量和农田生态稳步提升,我省黑土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6等,比东北黑土区高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2023年在自然灾害频发、洪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我省粮食总产量1557.64亿斤,占全国总量的11.2%,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黑龙江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的最大回馈。
为进一步把黑土地保护责任担实担牢、把工作做实做细,把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保护黑土地工作的情况摸清、症结找准、对策提实,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也是黑龙江烟草行业的主要负责人,我坚决履行岗位职责,发扬调查研究之风,在2023年烟叶采收烘烤期间,以宾县、林口、勃利3个县20个村的烟农为主要对象,做了一次黑土地保护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者中,近83%的受访对象已认识到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持有积极态度,主观上愿意参与保护行动,但在实际生产中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黑土地保护参与度不高,比例约占50%。主要原因是:
一是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受访对象对黑土地目前面临的问题、流失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用养保护技术了解不全面不系统,有片面的倾向,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对黑土地保护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所了解的受访对象约占75%,非常了解的仅占10%。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责任义务不清晰,缺乏责任约束。
三是不愿意改变已有耕作方式。部分受访对象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认为黑土地保护见效慢资金投入大、对提高家庭收入没有多大帮助,存在“谁保护、谁吃亏”的思想。
农业生产经营者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直接责任人,其行为直接影响黑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效果,对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对象在希望获得黑土地保护知识途径上高度一致,选择专业技术培训占比45.2%,选择合作社示范、组织宣传材料与观看视频占比49.7%,合计占比94.9%,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持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黑土地保护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网络宣传、农民课堂、合作社典型引领等多种路径,大力开展黑土地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活动,积极宣传秸秆还田、玉米黄豆烤烟轮作、深松深翻等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用养结合的技能;进一步提高其对黑土地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度,增强其保护利用黑土地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营造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支持、共同参与黑土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是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责任体系,健全黑土地保护补贴制度,完善免耕播种机等农机购置补贴、增施有机肥补贴、轮作休耕和限产补贴等制度体系,重点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发挥其典型作用,形成示范效应;明确黑土地发包方职责,要监督承包方依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黑土地,防止承包方出现损害黑土地行为。进一步构建完善重养护、善利用、高效益的黑土经营体系,让保护者受益(烟叶种植对深松深翻、有机肥进行补贴),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参与、因地制宜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科学用地中保护、在科学保护中善于经营土地,将黑土地用养结合保护和行动贯穿农业生产全周期、全过程,打通黑土地保护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