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作者: 张金龙 | 发稿时间:2024-12-18 11:13:51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就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我省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着力扩大容量、保障重点、强化培训、提升服务,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状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就业指标稳。1月至12个月城镇新增就业24.64万人,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4.5%,在预期控制目标范围内。二是就业市场运行稳。1月至12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1.57,环比略有上升,线上线下都有大量招聘需求。三是重点群体就业稳。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同比基本持平;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中有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9.7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2万人。与此同时,当前就业面临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就业稳中有难、稳中有忧。3月份以来就业数据出现了一些波动,个别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突破控制指标,青年失业率增加,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稳就业保就业面临新的挑战。

现状:(1)新冠疫情给就业带来新的重大挑战。疫情对经济社会和就业领域的“疫情综合征”逐步显现,其长期影响效应凸显。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疫情引起或催生的技术变革、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疫情期间的“人员精简模式”可能延续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用工需求减少。(2)重点群体就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受疫情及其他因素影响,农民工外出就业意愿减弱,部分农民工未能如期外出就业;青年失业率升高,高校毕业生供需此消彼长、矛盾加剧,求职就业面临诸多难题;灵活就业人员不稳定性增加、收入保障不足;部分行业白领群体也面临失业风险和转岗转业压力。(3)就业形势面临其他诸多新的挑战。调查显示,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涉及生产经营转型转产,绿色发展、向低碳零碳经济转型政策措施对企业用工的影响,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的发展,地缘政治经济矛盾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产业链向其他国家延转等。此外,从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加速、AI和自动化机器替代、全球化格局变动带动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调整等,也将对我省未来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和新的挑战。

二、对策建议清单

建议1: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就业优先意识,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补充说明:各级政府要将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结合宏观决策和具体工作安排摆布,确立就业调控目标,做到优先考虑与总体工作统筹部署、同步安排、协调推进。贯彻实施就业优先,不只是政府责任,更需要依托企业等经济社会主体和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发挥各方主体积极性,落实主体责任,形成社会共识和合力。

建议2:加强宏观政策支持,稳定社会预期。

补充说明: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宏观政策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提振和稳定市场信心,避免“无就业复苏”。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劳动者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所需贷款等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快捷服务。允许地方为应对重特大失业风险制定超常规举措,统筹使用相关资金,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协同应对失业风险的能力。

建议3:提升政策精准度,加强政策可及性和有效性。

补充说明:提高政策措施精准度,纵深推进大项目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和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计划;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和缓缴社保费等政策,为经营主体减负。创新出台稳岗扩岗专项贷款金融支持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公务员考录、基层项目招募、“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岗位规模,挖掘企业招聘、创业引领、就业见习等社会化就业空间;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通过多措并举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建议4:完善市场和服务体系,健全失业风险应对机制。

补充说明:加快建立全省统一大市场建设,统筹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加快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供快捷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群体开展持续的监测调查,加快建立健全失业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