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可持续安全发展理念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作者: 李山有 | 发稿时间:2024-12-11 11:28:59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新征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践,对提升政府工作效能、持续惠及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哈尔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04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4.4万户。位于北航街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居民区被列入2024年度改造计划中。其改造内容以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包括建筑物公共部位的外墙保温及粉刷,小区内部及与小区联系的排水、道路、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改造,辅以小区绿化、停车场等改善型改造。从“住有所居”到“住享宜居”,老旧小区改造成为“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改在了居民的“心坎”上。

2024年11月26日,省政协委员李山有与哈尔滨市工力所社区负责同志、社区居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小区改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解决措施。

一、问题

1. 提升老旧房屋抗震能力上考虑不足

按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6年6月,哈尔滨市主城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由原来的地震烈度Ⅵ度(六度)提高到Ⅶ度(七度)。老旧小区,特别是采用预制板的老旧房屋的抗震能力明显弱于新建小区。房屋加固对于老旧小区改造来说,既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经费投入、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内容。在现有的老旧房屋改造设计中,通常没有考虑抗震能力提升问题。

2. 施工周期长,对居民生活影响大

老旧小区改造难免涉及地下管网改造和道路翻修,一旦施工进度规划不合理导致工期过长,会影响小区居民正常出行以及车辆停放和通行。施工产生的持续噪声让居民不堪其扰;扬起的大量灰尘,使居民长期陷于“晴天满身灰,雨天满脚泥”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影响到水电供应的稳定性也是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的不良因素。在北方,施工周期长易造成跨年施工,冰冻期结束后,脏乱环境“昨日重现”,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3. 施工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细节上常存在以下问题:卫生监管不到位,在居民楼窗台遗留垃圾、弄脏住户玻璃时很少予以清理;施工进度不科学,如监控摄像头、路灯恢复安装不及时;施工安全防护不到位,如警示标识设置不规范,给居民带来安全隐患等。

4. 后续管理维护难度大

老旧小区在改造完成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物业管理和维护是一个难题。一方面,一些老旧小区原本就没有正规的物业管理或由事业单位代管物业,居民缺乏缴纳物业费的习惯,部分居民“花钱享受专业物业服务”的意愿不强烈。物业公司进驻难,导致改造成果难以保持;另一方面,即使引入了物业管理,由于老旧小区规模较小、设施老化等原因,物业管理成本较高,物业公司难以盈利,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容易使改造后的小区再次陷入混乱和破败的状态。

二、建议

1.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低碳高质社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工业化和绿色化正日益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主引擎”。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环保、节能和加固措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强化设计功能,探索新型环保材料应用于建筑立面改造、公共空间升级等,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加固预制板房屋,将既有平房建筑纳入改造范围,构建低碳绿色安全住宅,为城市更新带来更加安全、高效、绿色的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2. 加快资金拨付,缩短施工周期

改造投入方面,保障施工方资金,及时拨付。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可以通过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加强施工管理,提升改造效率。

3. 强化多方监督、提升施工质量

设计阶段,广泛征求民意。在老旧小区改造前,要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可以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设计方案。在改造过程中,及时向居民反馈改造进展情况,接受居民的监督。吸纳各地有效经验,创新管理思维。如,广州市构建“四师两员”协调机制,即设立社区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律师、人民调解员和公证员协调机制,有效化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矛盾。

施工过程中,做好多方合作。改造中,做好燃气、水电、供暖多方合作至关重要。需要多方积极沟通、合理规划,提前确定各工程的管线位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此外,与职能部门密切沟通,及时办理行政审批,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如建小区停车场涉及移植树木问题,需要园林局审批,不能有个别居民举报,园林局就暂缓审批。

建设部门要加强过程监管。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监督职责和流程。安排专业的监督人员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检查施工质量、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施工进度是否符合计划,是否恢复原状等。

社区和居民参与过程管理。如,为解决居民对施工过程不放心的问题,银川市兴庆区在每个改造小区聘请2-3名“百姓监督员”,对施工材料的使用、工程进度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全程把关。

4. 搭建物业体系,破解管护难题

加快老旧小区物业化实施。找准推进物业化堵点,在现有制度约定下,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有力措施,在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推动物业化工作。如,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实行“先尝后买”,对拟引进的物业公司先服务,居民认为好再缴纳物业费。各小区自管会积极动员居民参与小区准物业管理转型升级,配合新引入的物业公司开展工作,实现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平衡过渡。

探索创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采取“政府补一点、业主交一点、运营赚一点”的模式,搭建“区属国有物业企业、街道子公司、社区服务点”三位一体的国有物业平台体系。用好小区车位、闲置空间的出租或收费,解决长效管护问题,巩固改造成果。

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下的老旧小区共商共议机制,积极搭建物业、业委会、居委会等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商平台。社区党组织要动员辖区内在职党员、物业公司党员等,形成党员志愿者队伍,结合“网格化”管理,定期“入户走访”,收集民情民意,提供便民举措、开展困难帮扶、协商化解矛盾,引导居民按时缴纳物业费。

群众身边无小事。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紧密围绕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生所向,深入调查研究,回应群众需求,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