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九届亚冬会百日倒计时的启动,黑龙江冰雪旅游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4-2025 年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带动我省边境游、自驾游、避暑游、探险游等特色旅游活动快速火爆出圈,为推动我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近年“野游”(户外探险游)逐渐成为小众流行,因其亲近自然、探险刺激的特点而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但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根据《2023 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2023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 425 起,涉及人员1350 人,受伤 320 人,死亡 156 人,失踪 26 人。我省山地较多,水域复杂,森林覆盖率达 42%以上,气温历史最低为-53℃,一旦发生“野游”事故,复杂地貌、极寒天气会使救援工作难上加难,曾发生过伊春驴友团野游落水致人死亡、哈尔滨“大秃顶子山”迷路失联等事件,都曾令黑龙江旅游文化“蒙尘”。如何加强“野游”监管,保障游客安全,擦亮“冰雪旅游”品牌,建立长效机制,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一、存在问题
1.未开发景点存在安全隐患。许多游客选择“野景点”由于未开发,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和救援服务,一旦发生意外,游客很难及时得到救助。例如,蟒山和“试胆石”等地就发生过游客因迷路或冒险行为而被困的事件。此外,一些“野景点”可能存在不稳定的地形、野生动物攻击等风险。
2.野生生态资源环境被破坏。未经管理的“野景点”往往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游客的到访可能导致垃圾遍地、植被破坏、水源污染等问题。例如,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鬼架桥等“野景点”就出现了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随处可见的情况。
3.“野游”遇险增加公共救援成本。游客在“野景点”遇险时,公共部门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救援,这不仅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消耗,还可能涉及到有偿救援的问题。
4.“野游”催发了一些行业乱象。有的组织者为了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盲目组织“野游”活动。有的“网红”为了吸引流量,可能会在社交平台上美化“野景点”,传递误导信息,增加了游客安全风险。
二、相关建议
1.政府监管与疏导相结合。政府应采取“堵”与“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在自然文化资源、法规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提供更加安全的、可把控的类似旅游产品来疏导、满足大众需求。
2.景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景区应建立常态化安全生产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安全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及工作程序,定期演练,使其成为日常管理重要一环。对于生态脆弱区、游客禁入区、重点保护文物等,不仅要有游览提示,还应当设立安全屏障,建立面向生产和游客服务的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3.社区参与织密安全防护网。组织当地群众或护林员等,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在未开发景区周边加强巡逻,劝阻越界的“野游”者。
4.平台严格审核杜绝虚假宣传。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和旅行APP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好审核把关和管理,对不负责任的视频予以限流甚至是删除,对发布涉及未经核实旅游景点开发等相关信息的误导内容及时采取下架、封停措施。
5.提高游客违规成本加大惩戒力度。对于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的游客,应严肃追责,包括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以起到震慑作用。建立多种救援机制,坚持有偿救援与公共救援相结合。在救援期间,首先确保游客生命安全,而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费用追偿。
6.开展安全宣教提高民众风险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让游客了解户外活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防护措施。推广户外教育,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团队精神和领导技能,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