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补助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议
作者: 卢志忠 | 发稿时间:2024-11-28 14:32:16

贫困大学生补助费发放管理和事后监督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因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依赖该专项补助支付学费、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开销,这项制度的宗旨是国家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确保这些资金能够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学生,需要匹配严格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补助资金合理分配,避免浪费、贪污或不公平分配等现象,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流失,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资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实施。

一、现状和问题

(一)认定标准方面存在准确评估困难等问题。部分家庭收入来源复杂,一些家庭可能存在隐形收入,临时性的经济变化也难以被及时掌握,导致难以准确界定是否属于贫困范畴,这可能导致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未能被识别,而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却获得了补助。

(二) 申请流程存在手续繁琐、标准不透明等问题。现行申请材料要求较为繁琐,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证明材料,增加了学生的申请难度和时间成本,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不了解申请流程或者准备材料不齐全而错过申请机会。部分学校申请流程不够透明,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申请处于哪个环节,也不知道评定的依据和标准,容易产生不信任感。 

(三)资金发放方面管理方面,仍存在发放不及时等情况。部分学校由于审核流程冗长、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贫困大学生不能及时获得补助资金,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事后监督方面存在机制不健全、反馈机制不够完善等不足。部分学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和家长对资助政策和监督途径了解不足,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参与到监督过程中。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监督措施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导致监督效果不佳,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无法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

 二、应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认定标准。建立多维度的认定体系,除了传统的家庭收入指标外,还应综合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负债情况、地区经济差异等因素。加强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如民政部门、教育部门、扶贫部门等,及时获取家庭经济状况的动态信息,例如当一个家庭从脱贫状态又重新陷入贫困时,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或资助管理部门,以便调整补助政策。

(二)简化并规范申请流程,增强流程透明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以权威部门的现有数据为准,避免学生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开具证明。建立专门的补助申请平台或系统,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清晰地看到申请的各个步骤、需要的材料、审核的进度以及最终的结果,学校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发布通知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确保资金发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优化发放流程,缩短审核周期,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创新采用信息化手段,如在线审核、电子签名等,提高审核效率。学校可以建立由学生工作部门、财务部门等组成的联合审核小组,同时进行审核,避免层层上报和等待。

(四)实施有效的事后监督策略。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监督(如学校内部的审计和监察部门)和外部监督(如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和家长代表等),确保每个监督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监督权限。加强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学校官网、公告栏等渠道,公开资助政策、申请流程、评审标准等信息,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清楚了解,并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公开资助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资助申请的审核和审批,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定期对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完善意见反馈机制,设立意见箱和热线电话方便学生和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在线反馈平台,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方便快捷地提出问题和建议。建立严格的资金发放监督机制,定期对资金发放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