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小菜园村的几点建议
作者: 王志宏 | 发稿时间:2024-07-16 07:26:43

        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小菜园村的几点建议                      省政协委员 王志宏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是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振兴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然选择。半亩庭院,亦可大有作为。2022年9月底,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我省也提出了要在全省建设600个农村小菜园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小菜园是农业种植领域最后的一块净土。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农业种植“掠夺式“开发愈演愈烈。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酸化,养分不平衡,土壤微生物活性退化,导致种植品质下降。蔬菜瓜果种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残留,会对土壤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基本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国家推出了针对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管理措施。蔬菜、瓜果作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必需品,同时也是农村人口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如何种植,如何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值得思考,我省要建设小菜园村,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确保小菜园的无害化,有机化优质的黑土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继续现代农业,大水、大肥的种植方式,无疑是对土壤的二次戕害。如何在种植模式上另辟蹊径,为我省农业种植永续发展保留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种植废弃物的利用价值,是高质量发展农业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万物土中生,土壤是所有植物“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现代科技,已经开启蔬菜工厂、无土栽培的新时代。利用农作物秸秆堆沤、发酵、腐熟,粉碎、筛分、复配(养分、保水物质)后,形成基质栽培。由于基质制备过程经历了高温杀菌、灭虫、除草的高温过程,不但为蔬菜、瓜果根部提供良好的水、气结构,更能够避免农药的使用,使蔬菜、瓜果健康成长。为了提高作物根部的通风、透气能力,原来的旋地、起垄要付出大量劳动。使用秸秆基质为原料的种植桶后,一切都迎刃而解。种植桶采用可降解材料(水稻秸秆纤维),降解时间超过120天,种植桶的直径与深度可根据种植品种进行加工。种植周期结束后,无需收拾种植桶残体,直接与栽培基质一同二次腐熟发酵、待来年二次利用。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可有效抑制杂草,不使用除草剂、不引入“白色污染“(塑料农膜),与种植桶一样,可降解地膜的原料同样采用了水稻秸秆纤维。利用地膜不透光特性,杂草种子在膜下见不到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久而久之,就”白化“、死亡。上图,是种质桶模式在实践中的照片。图片中的基质、种植桶、地膜均源于农作物秸秆,具有天然可降解的特性。利用这种无土栽培方式,避免土地和栽培蔬菜之间的互相伤害(重茬、盐渍化、农残、连作),为蔬菜、瓜果种植的工厂化、乡村化模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要确保农村小菜园种植的科学化标准化之所以被定义为小菜园,究其原因是受到种植面积的限制,所以上文提到的工厂化,更多的是指种植模式、生产过程的工厂化。工厂化意味着生产过程置于封闭的“工厂”之中,通过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制造人工仿自然环境,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和管理方法,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摆脱温光水气热和自然灾害的制约,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可控的农业生产,以达到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的目标。对于小菜园,因其规模的”小“无法对冲创造环境或仿自然环境的成本,建议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温湿度监控、配肥、施肥控制系统。投入成本低,不拒绝人为干预。评价一个小菜园的优劣,不外乎品质与产量。品质决定了价格,产量决定了收益。蔬菜、瓜果的品质取决于生长的环境及环境所能够供给的养分。作为一个低配(低成本)的蔬菜工厂,平衡施肥决定了蔬菜与瓜果的品质。针对不同的蔬菜品种,根据其生长状况,需肥规律,结合“工厂”内的温度与湿度,及光照条件,给出最优施肥配方,远程控制滴灌系统,自动完成施肥过程。传统种植中存在重视大量元素,忽视微量元素的施肥习惯,这直接导致蔬果品质不高,水分过大,不易保存,保鲜期、货架期短等不利因素。使用基于秸秆+褐煤的含腐植酸肥料,可以很好的补充微量元素,并展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更重要的是,矿源腐植酸具有广谱长效的特性,能够保护蔬菜在生长周期内增强抗性、健康成长。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对小菜园实施统一管理,同一品种采取相同的水肥管理,消除蔬菜、瓜果的差异性,提高均一性,有助于形成种植产品的规模化。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三、要形成小菜园种植的规模化在社会化大生产时代,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模式注定不会成功。尤其是偏远地区,交通不畅的农村,小菜园生产的蔬菜运输成本随之增高,出现销售半径的瓶颈。种植户难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但是,多个小菜园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就可以突破这个瓶颈。采取先进的科技手段,多个小菜园采用相同的种植标准,相同的种植、采收流程,使某一单一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某一蔬菜品种规模足够,产品标准一致,可为后续包装、储存加工乃至销售环节大幅降低成本,也很容易成为头部蔬菜供应商的首选,获得其大批量供货的订单。虽然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总体收入仍处于高位(销售成本大幅降低)。 另外,小菜园面临的市场压力不仅仅是规模化,种植品种的差异化也决定小菜园的最终收益。在农业种植领域,同质化竞争非常普遍。采用了上述模式的种植方式,为差异化种植提供了条件。高附加值的蔬菜与瓜果应该成为小菜园的优选,而绿色、有机、健康应该是小菜园种植的标准。    四、要形成种植产品的品牌化,并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    蔬菜、瓜果不是奢侈品,只有规模、产量足够,品牌化才有意义。种植方式的标准化,种植产品的优质化,种植品种的选择,销售渠道的建立,需要有一个组织来组织和协调,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也需要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加持。这个组织可以是个企业,也可以是个协会,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品牌,引导小菜园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综合效益。进而抢占高端市场。小菜园蔬菜、瓜果的品牌定位与其规模优势密切相关。以城市生鲜商超为例,有机种植、绿色种植的蔬菜、瓜果并不鲜见,其价格也没有亲民的优势。小菜园的标准化种植,统一的品控标准,规模化种植恰好能够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龙江小菜园”品牌的创建,不仅能提升黑龙江蔬菜瓜果种植业整体形象,更能增强蔬菜、瓜果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乃至推动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