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加强三江平原防汛抗旱工作的建议
作者: 于桂平 | 发稿时间:2024-07-26 14:31:47

关于加强三江平原防汛抗旱工作的建议

三江平原地处我省东北部,面积10.25万平方公里,黑土耕地约7700万亩,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区域内包括23个县(市)、52个农场。近年来,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我省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地区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极容易给农业生产带来灾害。一、防汛抗旱的突出问题

一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区域内干流堤防基本达到国家规划要求的防洪标准,但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依然偏低,有的防洪标准不足5 年一遇,甚至有的没有设防洪标准。二是河道内人为设障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干流省界河段围堤清障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另外,干流其他河段及一些支流河段也存在人为设障情况。三是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依然薄弱。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尚未全面完成,危险区划分、预警指标仍需完善,山洪沟治理未全面启动。四是防汛抗旱基础设施薄弱。农田灌溉工程、引水蓄水工程设施薄弱,设备陈旧,工程标准和现代化标准程度差。五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不够快,工程质量还不够高。六是防汛抗旱预报监测能力低。中小型流域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的信息采集系统还不完善,监测和预报能力较低,还不能使洪涝和干旱灾害的损失减到最低。七是防汛抗旱保障体系不健全。防洪抗旱服务组织资金不足,功能单一,服务质量不高。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储存空间小,建设标准低,限制了防汛抗旱的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无法做到按需储备。 

二、建议建议

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加强防汛抗旱工作。

(一)工程措施。水利工程建设是防汛抗旱的基础。一要加强河道的治理措施,尤其是要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采取新修堤防、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护岸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确保大型江河干流主要河段、地级城市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 50 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 年一遇或20 年一遇。二要在修建水库、泵站等蓄水、引水工程上加大力度。三江平原洪水多以暴雨洪水为主,汛期水量丰富,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如,今年前期降雨,有些地段秧苗被大雨浸泡后基本绝产。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防洪抗旱要求,结合实际修建防洪、灌溉或综合运用等不同目的水库,一方面可以对汛期的洪水起到调节作用,对防御洪水灾害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水资源存蓄起来。通过泵站、渠道等将水资源调配到缺水地区或枯水时期利用,解决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有效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对抗旱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鼓励合作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防汛抗旱投入。

(二)非工程措施。防汛抗旱的保障体系和测报系统的技术支撑等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关键。一要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特别是洪水调度方案、抗旱预案等,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加强防洪抗旱的社会化管理,增强人民群众风险意识;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二要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保障体系。加快三江地区防汛抗旱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机构的能力建设,健全各级防汛抗旱机构的职能; 建立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管理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相结合的保障体系; 加强各方资金的整合力度,购置防汛抗旱必需物资,进一步加大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安排专人管理,确保防汛抗旱工作得到物资保障。三要提高防汛抗旱的监测能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适当增设防汛抗旱自动监测站,实现信息采集、处理的自动化,并与汛情、旱情的预测、调度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满足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需要;组织专业力量,加大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分析和研究,为制定防汛抗旱预案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