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作者: 孙占峰 | 发稿时间:2024-07-05 10:41:42

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建议——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调研针对政协委员联系的界别群众对象,通过对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以期为行业乃至未来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现有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共计128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5月27日),协议就业率达到57%,留省就业率为70%,升学率为2.34%,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60.16%,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该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共5个专业,13个班级,376人,其中法学专业157人,行政管理专业54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83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55人,土地整治工程专业27人。截止5月20日,协议就业率为16%,留省就业率为41%,升学率为21.81%,本科生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38.56%,较去年同期增长2.5%。

二、工作举措 

1.强化就业工作领导,优化顶层设计。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2023年至今学院党委会研究就业工作6次,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5次,逐渐形成了以班子为核心,以专业为支撑,以辅导员为前锋的就业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学院+系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的立体就业模式。

2.与专业协同联动,强化价值引领,构建全程化生涯教育体系。 学院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就业工作,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潜力,发挥专业课教师特长,推行“双导师制”,将毕业论文指导与就业指导相融合。依托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召开就业发展前景宣讲会5场、就业典型示范宣传教育11次,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3场。2023年6月举办了学院首届职业生涯与创业规划大赛,在2023年10月举办的学校职业规划大赛中,学生获得校一等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

3.搭建人才合作平台,广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 学院深入实施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聚焦专业特色,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大力建设就业实习实践基地。2023年以来,走访用人单位32家,新建就业实习基地13个。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举办了学院首届专场招聘会,邀请30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共计提供733个就业岗位。举办空中宣讲及线上招聘信息推送200余次,辅导员直播带岗3次。

4.落实以人为本暖心服务举措,精准对接学生就业需求,提高就业服务满意度。 学院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一线人员的突出作用,完善就业工作台账,实施精细化分类指导,通过“点对点、面对面”谈心谈话,精准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和实际困难,为学生进行私人订制就业规划。重点关注考公失利、考研落榜、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经济困难和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坚持“一人一策”,结对帮扶。同时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不断增强就业服务意识,简化工作流程,开展就业工作“四无”承诺,切实提高就业服务满意度,实现“以情促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 

1.就业资源上来看,文科专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相比理科和工科,招聘文科的企业少,企业招聘的文科岗位少,岗位招聘人数少,且岗位要求较高。

 2.专业角度来看,法学、管理学升学率低,严重影响本科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近6年来,该院本科生升学率稳定在21%至25%之间,但与优势涉农专业相比落后近60%的升学率。调研了国内同类高校,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升学率为20.22%,人文与法学院升学率为17.98%;华中农学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升学率为22.55%,文法学院升学率为23.73%。可见,法学、管理学升学率低是一个专业普遍现象,根据这两个专业逐年攀高的考研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也可以推断出,这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3.行业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不景气,加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和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就业难度。2019年以前,“土地相关专业学生有多少要多少”,但此盛景已一去不复返。 

4.学生层面来看,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现象较为明显,体现在考研时目标院校层次过高;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70后学生家长,普遍要求子女继续读研深造,甚至个别家长反对学生本科毕业后就业。

 5.“考编热”导致“迟就业”,影响就业率。管理类和法学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择业方向比较集中在公考、法考、选调生、事业单位招录、名校优才、三支一扶等就业渠道,不惜“二战”、“三战”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也间接影响了初次就业率。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四个推进”,统筹开展就业工作。 

1.协同推进,健全机制稳就业。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校党委就业工作部署,明确就业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调动全体专业课教师的促就业积极性,推动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良好格局,继续实施“双导师制度”和“双基地制度”,打造全员促就业的良好局面。

 2.系统推进,凝聚合力促就业。加强“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平台作用,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开展“管法就业先锋”、“校友讲座”系列就业引导活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生涯,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能力。 

3.精准推进,优化服务保就业。持续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千方百计开拓高质量工作岗位。完善“时不我待、职位你来”就业信息推送云矩阵,确保毕业生第一时间获取精准化就业信息。关注特殊毕业生群体,实行“一生一策”精准指导与帮扶,全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4.融合推进,实践育人优就业。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依托专业特色,将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