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黑龙江省也有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刚刚建国的时候,黑龙江靠近苏联,加上各种资源比较丰富,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建立的工业企业,大部分都落户在黑龙江,由此也奠定了“共和国长子”的地位。当时的黑龙江,相比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有着全国最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再加上肥沃的黑土地也需要大量人口开垦种植,在国家支持下,全国各地大量工人向黑龙江移动,更多的发展机会带来了当地的人口繁荣。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加快沿海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起步并获得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特别是“南快北慢”成为最典型的特征,且差距在加速扩大,黑龙江的地位日渐下滑。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属于黑龙江的时代悄然过去,黑龙江的人口也因为产业的变迁发生了巨变,越来越多人到东南沿海城市去打工,黑龙江的人口也开始出现外流。
2010年,黑龙江省的人口达到3833万之后就开始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据2022年底统计的数据,黑龙江人口为3099万,过去十年时间里,全省流失的人口达到646.39万人,全省唯一的千万级人口城市哈尔滨也退出了这一序列。尤为关键的是,流失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口,也就是各地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同时,黑龙江省的老龄化问题更是愈发凸显出来,如今黑龙江省人口17.88%为老年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劳动力供给不足、产业持续退化、社会保障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将会逐渐显现。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原因涉及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政策等多个层面。
一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相比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城市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这导致了黑龙江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年轻人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选择外出务工。同时,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的重工业和农业,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也使得黑龙江在吸引年轻人就业和创业方面缺乏优势。
二是农村人口外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资源逐渐枯竭。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寒温带,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大庆、双鸭山、鹤岗、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城市其实都是建立在一片油田、一座矿山、一座煤山、一片森林之上的城市,资源的开采是有限的,资源正在一点点的枯竭,加之机械化的发展,他们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以及经济效益都在下降,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枯竭的状况使得一部分人选择离开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
四是政策因素。一些地区的政策导向不够明确,对人口流动的引导和调控力度不够,导致人口流失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一些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一部分人为追求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而选择离开。
五是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黑龙江省的人口生育率逐渐下降,导致了人口总量的减少。特别是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也使得黑龙江省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失衡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流失的问题。
六是城市间的竞争。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吸引人口和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相比之下,黑龙江省的一些城市在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可能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这也使得一些人口选择前往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城市。
七是个人选择的因素。每个人的生活需求和价值观念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而选择离开黑龙江,这种个人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但也反映了黑龙江省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人口流失会带来很多问题。
一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萎缩,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使得农业、林业、牧业等传统行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困境,生产力水平下降,制约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人口流失也影响了当地消费市场的规模,使得商业活动受到抑制,经济增长乏力。此外,边境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行业,缺乏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撑,这也使得边境地区在吸引和留住人口方面缺乏竞争力。
二是社会层面的问题。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社会抚养比失衡。老年人口的增多意味着社会负担的加重,特别是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人口流失也导致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家庭结构不完整,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凸显。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威胁。
三是文化层面的问题。边境地区人口流失使得当地文化传承面临困境,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因缺乏传承人而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人口流失也导致了当地文化多样性的减少,边境地区的特色文化逐渐淡化,这不仅影响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
四是安全层面的问题。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可能导致边境地区的安全防线变得薄弱,大量人口外流使得边境地区的治安管理难度加大,非法出入境、走私贩运等违法犯罪活动可能增多,对国家的领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五是民生问题。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学校招生困难,教育质量下降;医疗资源紧张,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凸显;住房条件恶化,房屋空置率上升,房地产市场低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问题制约了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六是可能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边境地区往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口流失可能使得一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减少,导致民族结构失衡,这种失衡可能引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为全面稳定戍边人口,促进边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针对戍边地区,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就业扶持等,吸引和留住人口。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戍边地区的财政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戍边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戍边人口的合法权益,规范人口流动和管理。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戍边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旅游、农业、畜牧业等,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引导戍边地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戍边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加强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教育水平。加大对戍边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完善医疗保障。建立健全戍边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戍边地区的文化生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四是优化人口结构与人才引进。实施人口迁移政策。引导适龄人口向戍边地区迁移,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人才引进。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戍边地区工作和生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是加强边境安全管理与防护。提升边境防卫能力。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卫力量建设,提高边境防卫能力,确保边境安全稳定。加强出入境管理。完善出入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监管和审查,防止非法出入境和跨境犯罪活动。开展边境安全宣传。加强边境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六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军地协作。建立健全军地协作机制,推动军队与地方在戍边工作中的深度融合,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发挥军队优势。充分利用军队在人员、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为戍边地区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组织军队和地方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增进军民感情,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边境环境。
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戍边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提高当地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戍边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推广创新模式。积极推广成功的创新模式和经验做法,在戍边地区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