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龙江非遗+研学文旅融合新路径,打造文旅新质生产力
作者: 孙晓梅 | 发稿时间:2024-06-08 19:40:47

一、龙江“非遗+研学”文旅融合现状

龙江文旅非遗+研学文旅融合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推动

政策引导:黑龙江省政府通过出台《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等政策,明确加快赋能重点领域,提升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水平。

项目实施: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等,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非遗研学游活动丰富

研学游项目:推出非遗研学旅游线路,结合非遗项目开展研学游活动,如甲辰春虎日·虎文化非遗传承荟等活动,提升了非遗旅游的吸引力和体验性。

销量增长:非遗文创产品销量在旅游旺季呈现火热势头,如“五一”期间非遗文创产品销量同比增长显著。

(三)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发展

产品创新:以非遗产品为基础,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如利用鱼皮、桦树皮等非遗材料制作的新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市场反响:非遗文创产品成为龙江文旅消费新热点,如带有桦树皮元素的小发卡等非遗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追捧。

(四)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旅游收入增长:2023年,黑龙江吸引国内外游客2.2亿人次,同比增长85.1%,实现旅游收入2215.3亿元,同比增长213.8%。

品牌效应:通过非遗+研学文旅融合,龙江文旅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如“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等品牌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

二、非遗+研学文旅融合的关键要素

(一)非遗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非遗项目的挖掘与整理:黑龙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满族萨满神话、三皮文化等。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非遗项目,可以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旅游线路的规划与设计:结合黑龙江的非遗资源,规划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如“非遗之旅”等,将非遗项目与旅游景点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并体验非遗文化。

(二)非遗体验项目的开发

非遗技艺体验:在旅游景区或文化街区设立非遗技艺体验区,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和教授技艺,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如木艺、染色,刺绣、陶艺等。

非遗文化表演:组织非遗文化表演活动,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让游客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与内涵。

(三)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

文创产品的设计:以非遗元素为灵感,设计出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品、手工艺品、服装等,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文创品牌的打造:通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创品牌,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四)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激励

加强非遗传承人和文旅产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文旅融合发展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科技手段的应用

数字技术的应用:利用数字技术,如VR、AR等,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承,让游客通过虚拟现实等方式体验非遗文化。

(六)新媒体的推广: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文旅融合新路径

黑龙江文旅和非遗融合的新路径包括设立试点市、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非遗美食、主题民俗游路线、加快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培育非遗旅游精品线路以及拓展“非遗+”融合发展模式等。这些新路径的实施,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设立非遗与旅游融合试点市

佳木斯同江市:作为黑龙江非遗与旅游融合试点市,同江市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找准文旅融合契合处,探索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2. 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体验

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江市深入挖掘赫哲族等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将民族文化内容、符号和故事融入景区,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民族与地方历史文化的魅力。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鼓励非遗文创企业和从业者开发鱼皮服饰、鱼皮刺绣等文创产品,丰富游客的购物体验。

3. 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打造非遗美食

赫哲族全鱼宴:在各大景区聘请非遗美食制作工艺传承人,打造地道的赫哲族全鱼宴,让游客从舌尖上感受非遗的魅力。

4. 打造主题民俗游路线

民俗节庆活动:依托赫哲族婚俗、乌日贡大会等民俗节庆,打造主题民俗游路线,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5. 加快非遗文创产业发展

非遗文创产品销量增长: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非遗文创产品销量也呈现火热势头。例如,“五一”期间,全省非遗文创产品销量同比增长显著。

政策支持: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加快赋能非遗文创产业,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打造新文创产品品牌。

6. 培育非遗旅游精品线路

“龙江湿地鹤乡多彩非遗之旅”:该线路关联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非遗的绚丽多彩。

基础设施建设:线路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非遗展厅、非遗传承基地等,为非遗融入景区及配套设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7. 拓展“非遗+”融合发展模式

“非遗+X”:黑龙江省各地在文旅融合、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文创产业等方面,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为非遗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四、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需要科技赋能,通过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幅提升文旅产业的市场预测、产品研发、客户互动与整体服务能力。

理念变革:文旅产业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门票经济”向更加注重游客体验、满足游客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建立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匹配的创新体系,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和最大的动能。文旅产业需要加强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培育高端人才,提高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品牌建设:加快制定全域旅游的战略规划,注重地域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打造和品牌定位。鼓励并支持具有特色的单体品牌发展,将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文旅产业品牌、文创产品品牌与老字号、非遗产品、特色美食等有机结合,形成品牌效应。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非遗+研学文旅融合新路径的发展,并激发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