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对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做出具体增速不低于30%、40%和30%的要求,旨在通过发挥大型银行“量增价降”的“头雁”作用,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由于一、二线城市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下沉市场前景广阔、长尾客群庞大,因此各大银行纷纷下沉市场,抢占“新蓝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外部政策驱动和内部发展诉求下,大型银行普惠业务纷纷下沉向农村发起“战略转移”,“掐尖”与“掘根”同步推进,普惠金融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盈利空间逐步收缩,生存压力持续加剧,个别行业、区域风险暴露,中小银行发展呈现增速下滑、盈利下降和风险反弹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发展困境。
然而,我国中小银行的数量占比超过九层,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多、规模小、多点分散和决策链短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落实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等重大部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其内部原因来看,息差被压缩、净利润大幅缩水,盈利能力下降难以满足自我补给。同时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资金来源成本更高,获利空间受挤压,为增加盈利,通常会通过配置超比例的高风险资产来缓解利差压力,但随之风险增加,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小银行其本身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改革化险进程。
2023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通过“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动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然而,兼并重组虽然增强了中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但不意味着经营状况的必然改善,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改革和化险两方面工作一体推进,是确保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为促进改革化险工作稳步推进,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渡过难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展特色化经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开展特色化经营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扎根当地,将金融服务做小、做细、做实,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和“三农”以及个人金融需求。
二、优化分类方法,出台差异化监管政策
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分类方法,对符合监管导向的中小金融机构,统一实施更为简化和灵活的监管政策。优化中小机构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渡过难关。既要保持审慎的监管力度,防范市场约束失灵,又要提倡差异化监管政策,使监管标准与银行发展相匹配。
三、加强金融机构间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答题”。鼓励大型银行加快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支持不同规模、禀赋的机构建立与经营特点相匹配、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拓宽业务范围、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
四、提高资金扶持力度,降低资金来源成本
中小银行的高成本资金来源是利差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普遍通过提高利率获得更多利差。在政策层面,普遍认为利率高是影响普惠金融的主要因素,大型银行的普惠产品虽然利率低,但因为决策链长和审批时间久,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解决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难题。而地方中小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命运高度捆绑,减轻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难、利率高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所以提高资金扶持力度,降低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