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晶质石墨资源储量为 3.36 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 63%,主要分布在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牡丹江等地。现有石墨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余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0家,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20家。经粗略统计,石墨企业员工总数约25000人,其中大学本科人数约2200人,硕士研究生人数约450人。通过调研,目前石墨企业人才需求的缺口为大专、本科生1500人左右,研究生及以上120人左右,技术工人3000人以上。由于我省位于祖国边陲、地处偏远,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石墨行业多数工种比较脏累,年轻人留不住不愿干,人员流动性大。域内石墨企业员工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企业人数的七成以上,仅有少数几家深加工企业重视引进高端人才。石墨企业人才招聘方式中,主要靠本地人才市场招聘和亲属朋友推荐。人才招聘局限于当地市场,覆盖面狭窄。地方高校石墨人才供给失衡。石墨属于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地区高校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主要侧重于水泥和陶瓷领域研究,缺少石墨深加工方面的课程。
为落实好黑龙江《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等相关人才政策,加强我省石墨产业人才培育,推动我省石墨产业加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产业发展吸引人才
黑龙江省地处边陲,石墨产业分布在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牡丹江等地,城市吸引力非常薄弱。人才是跟着产业走的,真正吸引人才的还是成熟、高效的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人才自然会慕名前来。人才的引进要精准对接产业链发展,需要有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企业家努力探索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做到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力,提升整体产业的研究水平、技术升级和和发展层次;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要形成平台效应,汇聚更多的科研支持、技术交流等,更大程度上满足专业性人才的职业发展需要,从而形成推动产业发展、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
二、以体系建设培育人才
只有进一步拓宽引才、选才、用才和培养人才的渠道,建立起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良好机制,才能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人才培养合作。企业可以在地方高校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二是开展好“导师带徒”工程;三是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四是鼓励通过参加脱产、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进行在职学历教育或参加石墨行业短期培训。
三、以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当前,黑龙江省石墨产业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活力与竞争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尤为重要。当前,很多城市实行的以住房、子女教育、税收减免等为主要条件的政策,对于人才的吸引与集聚有很强的效用。我们应该在政策出台上多考虑符合城市的实际需求,在政策执行上要不打折扣,对于吸引、留住人才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四、以人文关怀留住人才
吸引域外的优秀人才落户,精神层面的引领也是至关重要的,要避免人才因为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影响职业的定力和社会的贡献。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通过举办各类沙龙、公益活动的方式,有效拓展人才社交生活空间,不断提升人才对中心城市认同度、生活满意度、工作成就感。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构建产业人才资源的指标体系及动态监测制度框架,运用“大数据”精准评判人才的稳定性和流动因素,为我省引进和留住人才提供长期的决策咨询,完善人才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