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省燃气安全管理防范燃气事故的建议
作者: 张美华 | 发稿时间:2024-04-28 15:56:43

近年来,全国燃气安全事故多发:2021年6月13日,湖北十堰燃气爆炸,致26人死亡、138人受伤;2022年9月28日,长春液化气爆炸,致17人死亡、3人受伤;2023年6月21号,银川市液化气罐爆炸,致31人死亡、7人受伤;2023年10月19日,大庆市龙凤区居民住宅发生燃气爆炸,致1人死亡;2023年10月29日,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优景美地小区居民住宅发生煤气爆炸,致1死2伤;2024年3月13日,河北燕郊发生燃气爆燃事故,致7人死亡、27人受伤;2024年4月17日,哈尔滨市道外区荣耀上城小区居民住宅发生燃气爆燃……

面对严峻形势,应深刻汲取事故经验教训,加强我省城镇和乡村燃气安全管理,切实改善燃气安全状况。

一、燃气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省城镇燃气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煤改气工程的广泛推进,燃气的应用在城镇及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也越来越普及和便利。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燃气就是入户的管道天然气和瓶装液化石油气两种。随着国内多地燃气爆炸事件的不断频发,查找并解决在日常生产经营和生活中影响安全使用燃气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一)日常安全监管有待加强

燃气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但监管责任未能有效落实。燃气安全监管涉及住建、市场监管、商务、应急、城管及属地等多个部门。虽然建立了燃气安全监管责任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但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效果仍不理想,常态化管理效力及监管合力仍存在不足,导致对商户和居民的日常安全监管不力,隐患排查不彻底。相关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部门职能交叉现象,易出现都管也都不管的漏洞。另外,相关部门更关注大企业和重点区域,而忽视了社会面特别是农村居民燃气安全。

(二)户内燃气设施安装或使用不规范

餐饮场所中使用管道天然气的比较少,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居多。而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商户大部分存在燃气报警器安装和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例如报警器安装位置过高、不通电、直接悬挂在气瓶上等问题;部分商户未使用燃气专用软管或未更换为不锈钢波纹管等新式金属软管,也存在私接“三通”、软管超长、油污老化等现象。县域交界乡镇餐饮商户中还存在液化石油气和煤炭共用现象,也有一些城乡结合部居民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共用。还有一些餐饮场所厨房中的煤炉与燃气炉灶间距较小,无有效隔离的情况。个别安装管道天然气居民家中仍然长期使用液化石油气,且未安装液化石油气专用报警器和气瓶切断阀。还有一些已通天然气的农村居民存在季节性使用柴火灶做饭、烧坑取暖等现象。

(三)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管控不足

燃气经营企业在日常安全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企业对燃气的销售、充装、配送、使用等环节监管不力,缺乏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在入户安检上未能达到全覆盖,存在个别商户和居民漏检现象;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在供用气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管理,与部分用户未签订供用合同,个别商户自备气瓶,供气过程监管缺位。气瓶管理方面,存在气瓶检定管理漏洞,尚未建立“二维码”或电子标签式的统一规范管理,大多商户未签订供气合同,自备气瓶与调压器调节压力的情况多见,存在“黑气瓶”安全隐患。另外,液化气配送环节缺乏对设备安全性的检查和用气告知,没有全面落实“送气上门、入户安检、用气宣教”的监管要求。

(四)安全用气意识和应急处置知识不足

城镇燃气用户的安全用气意识和应急处置知识仍较为薄弱。餐饮场所员工对燃气的密度、爆炸极限等基本物性和安全常识不了解,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部分员工较多的大型餐饮场所未制定应急预案和开展演练,员工不熟悉燃气泄漏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流程。农村居民更是普遍存在多种火源混用的现象,虽然大部分城镇居民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也存在个别居民因教育程度低或者年龄大等因素,不了解燃气泄漏的应急措施。而这种情况在农村居民中尤为突出。在县域交界处的农村居民还普遍存在同时燃煤或烧柴火炉灶等现象,燃气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二、加强我省城镇燃气安全管理,遏制燃气事故多发势头的建议

(一)强化燃气行业安全监督管理

加强对商户和居民用气安全的管理和监督,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住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商务、消防、街道等部门要明确自身在燃气安全监管中的定位,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确保监管工作无缝对接、无死角;建立健全燃气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形成长效、高效的日常监管工作机制。重点是扎实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创新居民燃气安全管理模式。在居民燃气管理方面,借鉴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实施居民燃气安全网格化、条块化管理,将餐饮场所和农村居民用气的安全监管全面覆盖。要严格落实液化石油气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监管,完善执法手段,建立健全液化石油气全链条监管体系,防止燃气事故发生,实现液化石油气全链条燃气安全管理。

(二)强化燃气安全培训和宣传

开展系统、规范的燃气安全培训。针对餐饮场所,要定期组织燃气设备使用、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确保负责人和员工都能够掌握各类燃气设施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同时,也可以邀请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餐饮场所的燃气设备进行检查,让餐饮场所从业人员了解日常使用及维护保养中的易错点和不安全因素。利用新媒体覆盖面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全面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燃气安全用气宣传,大力普及燃气安全检查、应急处置等基本常识,进一步夯实居民安全用气基础。此外,面向农村居民,要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可以设计制作通俗易懂的燃气安全提示画报,张贴在农家院落显著位置,还可以组织安全宣教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面对面讲解,对独居老人等重点关注群体使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宣传和讲解适合农村群众的安全科普知识。在培训与宣传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督导机制,定期检查各项措施的执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真正提升餐饮场所和农村居民的燃气安全意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强化燃气经营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燃气经营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用户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推动用气安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户内燃气设施初装和改造过程及验收时,严格执行燃气工程验收相关标准,杜绝软管超长、穿墙、燃气报警器安装不规范等现象发生。积极推广使用带自闭功能的瓶装液化石油气瓶阀、智能燃气仪表等设备,实现“本安装置+智能仪表”的双重预防机制,提升燃气本质安全水平。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户内燃气设施安检流程,实现计划、检查、隐患治理的闭环。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要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与餐饮场所签订规范的供用气合同,并履行安全用气条件检查,并积极指导不符合安全用气条件的商户进行整改。定期上门检查用户安全用气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和不当使用行为的,立即纠正和处置,切实做到“送气上门一次、入户安检一次、宣传教育一次”。在配送气时,一并进行气密性检测等服务,协助用户完成隐患排查整改,保证用气安全。

(四)强化智慧燃气建设与应用 

搭建智慧燃气管控平台,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燃气经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赋能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在液化石油气瓶管理中应用RFID电子标签、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对现有气瓶可采用封签悬挂统一电子标签或“二维码”标牌形式赋能改造,建立气瓶从生产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追踪系统,实时更新气瓶的检验、充装、使用等数据,确保质量安全可追溯。通过平台建立规范化的居民燃气设施安检标准,实现对入户安检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安检计划制定、现场检查、问题整改反馈等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安全数据真实有效。此外,还应拓展智慧燃气的创新应用,开发智慧家居等场景化解决方案,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燃气服务,从而推进燃气行业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