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个介入”推动 《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落地
作者: 民建哈尔滨市委员会 | 发稿时间:2023-12-08 16:40:22

由于需多部门协调,原有的“分本位”的惯性思维及个人因素不同,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与问题:一是传统升学观念的惯性挑战。面对升学压力,家长、老师、学校过度重视成绩,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现在教育环境中“内卷”“鸡娃”等这些病态的教育观导致太多的教育焦虑,出现过多的家长自身“生病”却猛给孩子“灌药”的现象。三是缺少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家长进行辅导。四是残疾人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儿童家庭等特殊群体,很难给予相应的指导服务。为此,建议通过两个层次的介入,系统地来促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实施。

一、第一个介入:思想系统

《家庭教育促进法》自开始施行至今已一年有余,但据抽样调研显示,90%的家长仅听过名称,而从未认真通读过。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重视程度仍受原有教育理念的惯性影响,官方的宣传力度及落地力度不足。可以在公立学校、受众家庭、社会大众三个群体中,“去旧存新”“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

一是公立学校方面“去旧存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真正要帮助孩子提升,让孩子离开校园后进入社会具备相应技能,必须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旦校方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谓的家校社合作的模式,才能真正地运营起来,才会从“内卷”“鸡娃”“分本位”的漩涡中走出来。“积极主动”:校方多开设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兴趣、情绪、责任、荣誉等)课程及活动,如在精力和财力等方面有困难,可以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通过第三方社会机构及志愿者协助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建议校方建立周期性的家长课堂、父母辅导室,如每周一节、5-10人的小课堂,让家长轮流参与,给足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时间,给家长计课时,给优秀家长的孩子奖励,从“鸡娃”改变成“鸡自己”。

二是受众家庭方面“去旧存新”:很多家长觉得家庭教育没有用,也不重视。有些家庭孩子出现问题了才重视,把家庭教育当“退烧药”,期望马上见效。应放下这些日积月累对家庭教育固有的偏见,家长们要有新的认知——家庭教育是“治未病”,家庭教育不是教育是尊重。“积极主动”:学校、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推动家长在思想上主动变化,鼓励家长们多参与正能量的育儿活动、亲子活动,改变对家庭教育的认知。

三是社会大众方面“去旧存新”:这里的社会大众是指非家庭教育机构、志愿者和相应的行政部门,原有的教育公益活动都是以“事”为主,讲授公益课,捐赠相应的书籍,这些都是可衡量的工作,但对孩子真正的精神上的影响收效甚微,建议以后的活动以“家”为主,家是最小的教育单位,家庭的环境改变、榜样的力量影响,才能多元地影响孩子。“积极主动”:家庭教育是长久的工作,实际上公益活动跟踪的年限不会一直持续,所以社会大众的工作是在每个家庭里埋下正能量的种子,即便以后没有过多的精力,也可以静待花开。

二、第二个介入:执行系统

一是明责任、易上手、树榜样。明责任: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无论是婴幼时期,还是青少年时期,学校、社区、行政部门每个阶段都要强调父母、监护人在教育方面的责任,开设专项普法讲座。《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让监护人清晰地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易上手: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落地工作,无论是专家授课,还是家长执行,最好摒弃掉繁琐的概念和宏观的想法,通过前期调研、中期案例分析、课后跟踪这样的方式,逐步改变。树榜样:学校、社区等定期树立好的父母榜样,以榜样言传身教,互相探讨帮扶的形式,加速大范围的家庭教育更好落地。

二是多频次、多界别、多元化。为了兼顾更大范围的家长群体和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变化,以多频次、多界别、多元化的方式,让父母们找到家庭教育的节奏。在家长三点一线的生活场所中(社区、单位、学校),在社会场景中,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所涉及的单位包括各省市区各级人大、政协、民族党派、社会公益组织中,可开展多主题的公益家庭教育活动,扩大影响力。特别针对残疾人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儿童家庭、农村儿童家庭等群体,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培训,各级组织要更加重视,培训的频率要更高,更有针对性。在多元化的角度上,不应只拘泥于讲座的形式,可以扩充座谈、家庭活动、父母谈心、一对一服务等形式。从内容上也要扩大家庭教育的范围,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该有爱国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等。

三是有资源、有参与、有效果、成循环。针对资源,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同时鼓励社会募捐或其他形式的资源更多地转向家庭教育。针对参与感,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老师、家长、孩子,还是社会群体的各种角色都要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价值感,整个家庭教育的活动最好让参与者人人都有参与感,参与的人越多,效果越明显。针对有效果,在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每一个家长进步的过程,记录并展示每个孩子的变化,建立成长档案,定期做评价与反馈,在培训和活动的过程中给全体参与的家长计算学时、发放学时证书,给积极参与和实践的家长颁发“优秀学员”证书,邀请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家长加入讲师团,通过部分家长的力量去影响更大范围的家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