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问题肉”监管打击力度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
作者: 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 发稿时间:2023-11-21 14:03:46

近日,据有关生猪屠宰企业反映,市场上售卖的猪肉有注水、注药、注胶等现象。这种“问题肉”一般都是在生猪屠宰前,不法分子以灌胃或向血管泵注等形式,给生猪注射盐酸肾上腺素、硫酸阿托品等药物,注射药物后生猪会“产生渴欲”,自身不停的喝水,每头猪可多喝20斤左右的水,再通过注入卡拉胶后,“注胶肉”水分黏度增大,注过水的肉不容易渗水,通过注水、注胶后的猪肉能够达到保水、增重、不易被识别的效果。注胶和注药肉是一种极不道德的食品加工方式,肾上腺素会使人引起头晕、心跳加快、震颤、肌肉痉挛、血压升高等,阿托品中毒时可产生昏迷和呼吸麻痹,灌注的胶水掺杂有防腐剂、工业色素等物质,改变了肉品组成,更易带来致病微生物、重金属超标等风险。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为了避免猪肉注水、注胶、注药等违规现象发生,确保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杜绝“问题肉”上市,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但是,暴利诱惑下仍然有人铤而走险,继续生产“问题肉”,而且手段更加隐蔽,使监管部门难以轻易辨识清楚。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建议:

一、加强监管力量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市场监督、公安、纪检委等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强化监管力度形成监管合力,确保监管工作科学高效。实施生猪屠宰全过程监控“阳光工程”,加大对屠宰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由各相关责任部门选派专门人员对进入屠宰厂前、运输及屠宰过程中、进入市场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特别是要在屠宰场待宰间、屠宰车间、冷库等安装监控设备,各监管部门接入端口,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同时增加现场抽查和检测频率,确保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跨部门合作机制,沟通和共享信息,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合执法检查,实行集中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动态监管,规范经营者行为。设置监督举报热线,鼓励业内规范经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的投入,引入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红外光谱分析、液质联用技术等,提高对猪肉等食品的检测能力。一旦发现“问题肉”,立即对其查封扣押,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形成震慑性作用。建立食品行业的自律机制,促使企业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二、阻断原材料的供应

严格监管盐酸肾上腺素、硫酸阿托品、卡拉胶等可以用于加工“问题肉”药物工业化学品及其他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及使用,必要时可以采取类似医学上止疼药物的登记限量使用的办法,形成可以对该类物品使用的追根溯源、去向可查的监管机制。控制用法、用途、用量,使违规、违法使用此类药物或食品添加剂的成本更大、后果更重。

三、擦亮消费者的眼睛

普及“问题肉”辨识知识,组织业内专家编写识别“问题肉”的科普读物,以纸质宣传册、网络小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辨识技巧、食用“问题肉”的危害。实行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工作,让“问题肉”无处躲藏,逐步被淘汰清出肉类市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公众通报食品安全信息,特别是涉及猪肉质量问题的情况。同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共同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