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为12%。目前要实现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减损,还存在以下问题:生产环节,存在播种粗放、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高、农机农艺不配套、机手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储存环节,部分农户储粮设施简陋,缺少科学储粮知识,区域产后烘干能力不平衡,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仍然突出,“地趴粮”问题仍未解决;运输环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田间运粮道路通行状况差,专业化粮食运输车辆装备不足,标准化运输程度不高,造成抛洒遗漏等运输环节粮食损失;加工环节,为迎合消费者需求,在水稻、小麦、大豆等部分产品上进行过度加工。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困难,无力更新生产设施,老化陈旧的加工设备也导致粮食损耗增加。为此,建议如下:
(一)强化政策指导。系统推进节粮减损工作,首先要强化政策引领和路径设计,因地制宜做好粮食减损管理和产业发展的衔接,推动“产购储加销”等环节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实现产后全过程、系统化节粮减损。细化粮食减损行动的具体举措,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粮减损行动方案,提升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减损水平。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各牵头部门结合自身职责,提出年度节粮减损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形成合力,确保节粮减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二)加快技术升级。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加大节粮减损领域投入。一是合理配备技术先进的播种和收获机械,提高作业标准,加强“宜机化”新品种培育与栽培模式推广,提高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二是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地供应库建设,加快“智慧粮库”升级,改善储粮条件,指导农户科学储粮,有效降低仓储环节粮食浪费。三是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推进储运减损关键技术、粮机装备和仓储技术迭代升级。四是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提升烘干能力。鼓励产粮大县推进环保烘干设施应用,加大绿色热源烘干设备推广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全面提高节粮减损装备和技术水平。五是协调收获与收储关系,实现粮食收获从地头到仓储的直接运送,减少粮食转运及装卸次数,降低转运环节损失。
(三)构建标准体系。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的宣传贯彻。强化依法管粮,促进节粮减损。坚持制度管粮和技术管粮相结合,确保储存粮食数量、质量和卫生安全。加强储存、物流、加工等环节的节粮减损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构建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促进节粮减损。
(四)推进交流宣传。广泛开展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民节粮减损意识,共同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及时总结节粮减损行动典型经验,选树推广先进典型,促进相互学习借鉴,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节粮减损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