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先进知识分子的群体性选择,是当时一切所希望能够站到历史正确一边的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只有58个党员,有人会问58个人怎么能够代表历史的大势?怎么能够说是把握了历史的规律?第一,真理总是从少数人先掌握的,然后逐步获得共识。第二,虽然只有58个党员,但当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远远不止58个人,没有直接参加建党的很多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同样作出了很大贡献。这58个人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比如蔡和森就不在这58个人之内。但是早在1920年7月,他在法国的“蒙达尼会议”就明确提出,我们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虽然要建党,要建一个共产党,但是这个名称叫什么?从目前的文献材料来看,蔡和森此次发言就是最早明确叫中国共产党的,并且他将这一发言寄给了毛泽东同志。吴玉章、杨闇公曾组织了“中国青年共产党”,但当时他们并不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知道后,他们即解散了“中国青年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说明当时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很多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性的走向。

2
第二,靠什么出发?在于思想自觉、政治自觉。

早期党员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在选择自己的信仰、确定自己的终身信仰时并不是盲从,不是通过别人介绍,而是对当时能够救国的各种思潮理论主义做了反复的研究比较,甚至是实验印证,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有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只有做到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的坚定。

3
第三,为什么出发?为改造中国和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信念、是工具、是理论上的武器,关键在于用武器去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出发。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曾说过,要让中国之复活。“复活”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复兴。毛泽东同志在决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决定将新民学会的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让中国复活,改造中国与世界,这就是当时出发的目的。彭湃被称为“农民运动大王”,家中拥有很多田产,当地有一句民谣“乌鸦都飞不过彭家的田产”。当彭湃参加中国共产党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中,当着村民的面把田契烧了。早期党员是根据自己的信仰,抛弃传统的俗念,投身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队伍中的。这就是早期党员拥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也被中国共产党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为什么出发”的核心概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来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那里有传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的典型故事。长征途中,三名女红军借住在沙洲村的徐解秀老人家中,早上离开的时候看见徐解秀家中没有一床被子,就把三人共用的一床军被剪下来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半个世纪以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在沙洲村发现了这个故事。老人说,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

4
第四,早期的共产党有浓郁的文化情怀和情结,这就塑造了他们出发时特有的精神状态——文化上的自信。

李大钊写过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就是“大道大义”,是一种政治理念、信念、思想,所写文章就是大道大义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文化符号”。具有文化情结的早期共产党人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一种文化影响,传递出来鼓舞人,同时也筑牢自己的理想信念。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所以总书记讲“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最基础的是文化自信。因为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很多早期的共产党人都是知识分子,写了很多好文章和诗歌。李大钊的新体诗、旧体诗、散文都写得很好,很多人都读过他在《新青年》发表的那篇《青春》。张闻天、陈毅也都写过小说,好多军旅出身的元帅都是诗人,像朱德、叶剑英。周恩来总理也非常有文化情怀,旧体诗和新体诗都写得非常好,他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位有名的话剧演员。晚年周恩来总理跟侄子们说,“我年纪大了,早晚要退休,退休之后我要写小说,巴金写过一部《家》,我这部小说就叫《房》,把我们周氏家族的兴衰成败写进去,比巴金的《家》还要深刻。”

这样的文化气息对共产党人的信念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一,很多共产党人在被押上刑场前都会写绝命诗,最有名的就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第二,瞿秋白是翻译家、理论家、作家,又是政治家。他被押到刑场时说了一句话,“此地甚好”,人生有大修行,也有小修行,过去忙于革命,没有时间大修行,此地正是大修行的好去处。瞿秋白把他的政治理念和信念通过这样的文化表达方式传达了出来,把他对革命的忠诚和信念转化成了一种文化。第三,陈毅在赣南进行游击战争时,有一次在梅岭被包围了,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梅山被围,虑不得脱”。马上就要被抓住了,还在构思诗歌,这并非常人能做得到的。“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情和政治信念合二为一,这就是信仰转化为文化之后特有的分量和力量。

总书记为什么对“文化自信”那么强调,因为只有当政治理念、思想理念真的成为了一种文化情怀,才能潜移默化地真正地塑造一个人的内心思想。

5
第五,早期的共产党人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带来了共产党人的特点——有生命力。

一百年前,包括少数80后,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群人建立党,给党带来了朝气、活力和生命力,而且拥有未来。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同志在党内有个外号叫“老同志”,因为他是党内一把手,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秘书长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有他是80后,所以大家叫他“老同志”。邓小平同志二十五岁在广西领导粮食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并担任总政委。党是多么的年轻。正因为党很年轻,所以早期党的形象除了充满朝气、有生命力以外,就是敢想敢干、敢于担当。遇到大事难事他们不气馁,比较乐观,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1923年国共合作的时候,孙中山非常看重共产党,就是因为他发现这是一个拥有未来的政党,有生命力、朝气蓬勃的政党。

6
第六,正因为年轻,所以我们党早期不成熟。

邓小平同志曾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不成熟、不稳定、没有能力,这就是在遵义会议之前我们党的基本情况。不成熟有三个原因。第一组织上不独立。在中共二大时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加入共产国际,在组织关系上属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包括领导人的变更都要取得共产国际的批准、认可或者同意,所以组织上不独立。一个组织上不独立的政党很难自主地根据中国实际来干革命,所以不成熟。第二理论上不成熟。早期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作工具来改造中国。由于组织上不独立,马克思主义常常被精简为苏联的道路和经验,而且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土壤上水土不服。当时还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人在做这件事情,但是不被认可,不但不被认可,还认为做这些事情的人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比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来探索新的政策,但是都认为他没有马列理论,认为他是“富农路线”“右倾保守”,所以到临时中央政府搬到中央苏区以后,就剥夺了毛泽东同志的军权。当时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理论上不成熟。第三能力不适应。早期的共产党人,特别是早期党的中央领导人,对党忠诚,对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理论水平高,而且确实能干,也干了很多,但是由于一直处在危机当中,一直处于弱小地位,需要特殊的指挥中国革命环境、政治气氛的斗争能力,这方面欠缺一些。比如在毛泽东同志之前的党的领导人没人懂军事,战争年代一个政党要生存,要发展,革命要取得胜利,首先体现在军事上要打赢,军事上打不赢,再好的口号,再好的理念实现不了。因此我们党走向成熟的起点就是遵义会议。第一组织上开始独立了,由于无法联系共产国际,所以当时不用等待共产国际的批准,就更换了党的领导人,这就是成熟的起点。第二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但是遵义会议只是军事上需要毛泽东同志,还需要政治地位。1938年10月,王稼祥从莫斯科回来,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问题要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领导下解决,这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确立了。军事上、政治上成熟,还不足以成为党的主要领袖,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殊的政党,特殊在崇拜理论。而问题在于当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有被全党接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到陕北以后发奋地读书研究。他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他读书之后是要总结中国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同时分析刚刚到来的抗日战争和变化了的实践形势。于是他在哲学上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在军事上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在政治上写出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在文化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党的成熟不容易,经过军事、政治、理论三个阶段才走向成熟,走向成熟的最终标志是1943年3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毛泽东同志担任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在组织程序上最终确认了毛泽东同志的政治身份。这就是成熟的艰难过程。

党史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党的奋斗史,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史。二是理论探索史,三是自身建设史。看党史、学党史就是从奋斗、理论探索、自身建设三个角度,而党的成熟过程就是这三个角度同时成熟。正因为不容易,今天学党史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做到“两个维护”,特别是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

7
第七,以上这六个特点最终奠定了我们党一百年来发展的精神底蕴和精神气象。

梳理一百年来我们党创造的精神气象,可以从第一个坐标“红船精神”说起。红船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概括的我们党的第一个精神坐标。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我们党最新的精神坐标就是在脱贫攻坚会上概括的脱贫攻坚精神。从红船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一百年间经过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概括过或者推荐过、肯定过、宣传过的主要精神坐标共有42个。这其中包括革命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有抗美援朝精神、建设川藏青藏公路的“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建设边疆的兵团精神,包括黑龙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还有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女排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以及脱贫攻坚精神。

学党史,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及出发时的精神状态、精神气象,一个很重要的落脚点就是要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

8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