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入研读了《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书中以10个专题、329段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纪律建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精准指引。读后深深感到,作为政协委员,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纪律建设,锲而不舍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示范带动身边的干部群众不断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摘编》第一章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纪律严明始终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与显著优势,回顾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突破艰难险阻赢取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再到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正是靠着严明的纪律,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国家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需求。政协委员来自不同的界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自身,更影响着所联系的界别群众对党的看法,深刻领会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站在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战略高度,将纪律建设作为党的长期战略与永恒课题,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为更好履职尽责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从严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摘编》第八章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长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新时代以来,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高度的历史自觉,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特别是今年,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作为政协委员,肩负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能,更要以身作则,持续增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学习研讨求深求实、查摆问题不遮不掩、集中整治真刀真枪,真正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三是严格监督执纪,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摘编》第十章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要着力发挥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深刻把握、认真落实好《摘编》中对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正风肃纪的反腐能力、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水平,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形象,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立足职责定位,持续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聚焦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执纪,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顶风违纪行为,加大严肃处理、通报曝光、追责问责力度。在严查严纠的同时,注重加强由表及里、固本培元的警示教育,切实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持续涵养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学习《解读新质生产力》后,我深刻意识到,这股创新力量正是龙江振兴的“金钥匙”。它不仅重塑产业格局,更激活了这片黑土地的发展潜能。
一、新质生产力作为龙江振兴的“三重引擎”
(一)产业革新:破局与重构的力量
过去龙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新质生产力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入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用科技创新打破技术壁垒,既能孵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又能让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芽”。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让传统生产迈向智能化,这种“新旧融合”正是龙江经济破局的关键。
(二)绿色转型:生态与发展的双赢密码
龙江坐拥大小兴安岭、三江湿地等生态宝库,新质生产力也为绿色发展指明方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还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像秸秆综合利用、碳汇交易等新路径,让“双碳”目标不再是负担,反而成为龙江发展的新名片。
(三)制度创新:释放活力的“催化剂”
过去一些体制机制束缚了龙江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倒逼改革加速。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政策……这些改变就像“润滑剂”,让资源流动更顺畅,市场主体更活跃,真正把龙江的潜力释放出来。
二、新质生产力作为企业突围的“实战攻略”
(一)创新为魂:激活内生动力
企业想要拥抱新质生产力,研发投入是“硬门槛”。但光投钱还不够,得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员工大胆试错。就像华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企业也要耐得住寂寞搞研发。同时,企业要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把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二)要素重组:让资源“活”起来
人才是最关键的变量,龙江不缺人才,缺的是让人才发光的舞台。企业既要内部培养“多面手”,也要用灵活政策吸引“高精尖”人才。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不能“闭门造车”,通过金融创新解决融资难题,结合自身需求引进先进技术、再创新,让每一份投入都能产生最大效益。
(三)产业升级:在变革中抢占先机
传统企业要敢于“自我革命”,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生产线。比如老粮库变身智慧仓储,传统农场用上无人机播种,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能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抢占一席之地,为企业长远发展埋下“种子”。
三、新质生产力作为龙江特色实践的创新答卷
(一)农业突围:黑土地上的“科技革命”
作为“中华大粮仓”,龙江农业的未来在科技。从培育高产抗病的种子,到推广无人农场,科技让黑土地更“聪明”。开发蓝莓、蔓越莓等特色产业,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把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这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二)工业蝶变:老基地的“智慧新生”
中国一重等老牌企业是龙江工业的脊梁,如今它们正通过数字化转型焕发新生。5G+工业互联网让生产过程透明化,大数据分析优化产品质量。同时,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在崛起,新旧产业协同发展,让龙江工业既有“吨位”又有“科技含量”。
(三)服务赋能:打通产业循环的“任督二脉”
生产性服务业是龙江产业升级的“隐形翅膀”。利用对俄开放的区位优势,打造跨境物流枢纽;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发展科技服务,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这些服务看似不显眼,却能让农业、工业的“齿轮”转得更顺畅。
四、总结
学习越深入越体会到,新质生产力为龙江振兴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它不仅是理论指导,更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践行的行动指南。相信在这股创新力量的驱动下,黑龙江定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一、历史决议:照亮复兴征程的思想灯塔
捧读施芝鸿同志所著的《历史决议纵横谈》,犹如展开一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壮阔画卷。书中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缜密的理论逻辑,系统阐释了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背景、核心要义与实践价值。作为政协委员,我在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这些凝聚着全党智慧的历史决议,既是全社会“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密码本,更是“想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指南针。
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延安窑洞中诞生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书中翔实记载的起草过程令人动容——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七次,党的领导人通过“白天行军打仗、晚上讨论决议”的方式统一思想。这种在生死存亡关头仍坚持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勇气,深刻启示我们:越是重大历史关头,越需要以科学历史观校准航向。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制定期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宜粗不宜细”原则,展现了处理复杂历史问题的高超政治智慧,这对当前政协开展民主监督时把握“守正创新”的尺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历史启示:把握发展规律的政治必修课
(一)从历史维度看制度优势
书中对“三个决议贯穿一条红线”的论述发人深省。无论是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还是科学评价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抑或新时代对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鲜明品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让我们仿佛又看到“遵义会议决议”手稿——那份用毛笔写在粗糙草纸上的文件,再次见证党在危急关头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自觉。
(二)从思想伟大飞跃,体悟民族复兴的创新之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于关键历史节点召开,意义重大非凡。此次全会的决议,对推动全党在思想、意志与行动上达成统一,意义深远。它将引领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历史为镜,开创美好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这对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会产生重大且持久的影响。
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全面贯穿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其中所涵盖的奋斗历程、牺牲奉献与伟大创造清晰可见。《决议》深刻阐释了“过去成功之因、未来持续成功之道”,让我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现的伟大飞跃,同时体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之路。
(三)从实践维度悟履职之道
《决议》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做法,与人民政协“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理念高度契合。我省政协工作正是效仿这个传统,在履职过程中,专委会组织界别委员、专家学者到基层调研并组织座谈、广泛倾听社会各方面意见,最终形成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和调研报告。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呼应,生动诠释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深刻内涵。
三、知行合一:书写新时代的履职答卷
(一)当好政策宣传的“解说员”
深入学习,吃透政策,回顾历史,政协委员应率先深入学习政策,如当年土改政策推行,干部先学深悟透才能向群众讲清。只有自身对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准确传达。借鉴抗战时期宣传动员群众的方式,用群众易懂的语言、身边实例诠释政策。避免专业术语,把抽象政策转化为大众话语,让群众听得明白、易于接受。
(二)架好民意沟通的“连心桥”
受书中“历史决议坚持人民立场”的启发,今年我参加专委会组织的“构建我省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格局”调研工作中,我采用了“三听三问”履职方式:听社区网格员讲治理难点、问基层干部解困之策;听企业家谈创新、问职能部门帮扶举措;听新阶层人士述思想动态、问团结引导的方法。由此形成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意见。
四、面向未来:以历史主动精神担当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重温《历史决议纵横谈》中“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的篇章,有三点深切感悟:其一是,政协委员履职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善于从党的百年统战史中汲取智慧;其二是,建言资政要传承“历史决议”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其三是,凝聚共识需要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畅所欲言中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合上书本,冰城窗外的丁香花正孕育新芽,历史决议的智慧之光,恰如这春天时节的生机,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的澎湃力量。作为政协委员,我将始终以历史决议精神为指引,把读书收获转化为履职效能,在新时代的履职路上交出满意的答卷。
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以史为鉴、同心奋进,砥砺前行,共同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政协委员新华章!
赛普·霍尔泽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陡峭山脊上,用40年时间将海拔1500米的荒芜冻土改造成生物量超过热带雨林的丰饶之地。这个看似违背自然规律的奇迹,实则是《永续农业》展现给世界的生态启示录:当人类停止与自然的对抗性博弈,转而在生态逻辑中寻找支点,就能撬动超越想象的可持续生产力。霍尔泽的实践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线性思维,在驯服与臣服的辩证关系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一、驯服的悖论:重构人类干预的边界
霍尔泽对自然的“驯服”不是征服,而是对生态系统自身组织能力的精准激发。他利用自然干预自然的方式颠覆了传统农业的机械思维,让每个设计元素都成为激活生态链的催化剂。
在奥地利克劳米特霍夫农场的实验中,霍尔泽通过构建由75种动植物组成的共生系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了常规农业的3.8倍,而能耗仅为传统温室的12%。这种指数级增效源于对生态位原理的深度运用:霍尔泽证明了人类干预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让自然规律自发运转的初始条件。
在台湾太鲁阁峡谷的修复工程中,霍尔泽团队运用“逆向工程”思维,通过堆置漂流木创造微型生态龛位,使先锋植物群落建立速度加快5倍。这种“最小干预策略”揭示:生态修复不是替代自然进程,而是移除阻碍自愈的障碍物。当人类学会在适当节点施加精准扰动,就能触发生态系统的正向级联反应。
二、臣服的智慧:解码生态系统的元语言
霍尔泽在永久冻土带培育出亚热带水果的奇迹,源于对“微气候密码”的破译。通过鱼鳞坑种植法,将地表温差从40℃降至12℃;利用倒木形成的空气涡旋,使冷空气沉降速度降低70%;这些设计本质上是对山地气候规律的拓扑学应用。当人类放弃对宏观气候的对抗,转而在微观尺度构建气候单元,就能在冰雪中创造热带绿洲。
生物协作网络的构建展现出惊人的经济性。在克劳米特霍夫农场,每引入1个关键物种就能激活平均3.2个生态功能:鸭嘴兽控制蜗牛种群,其洞穴增加土壤透气性,粪便提升磷含量达27%。这种网络效应遵循梅特卡夫定律,每个新节点的加入都使系统价值呈几何级增长。霍尔泽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的经济性不是线性叠加,而是网络协同的涌现结果。
能量流动的优化重构了生产逻辑。通过建设海拔落差15米的水循环系统,农场实现水能自给率达83%;沼气装置将有机物能效提升至常规堆肥的4倍;坡地重力喂食系统减少70%人力消耗。这些设计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层逻辑:在能量耗散过程中捕获可用功,将传统农业的熵增过程转化为价值创造引擎。
三、第三条道路:永续农业的范式革命
霍尔泽的“混乱种植法”看似无序,实则是分形几何的生态表达。在1公顷实验田中,147种植物构成6个嵌套的黄金分割螺旋,这种结构使光能利用率提升42%,根系交互作用增强3倍。当农业设计从欧几里得几何转向分形拓扑,单位空间就能容纳指数级增长的生态关系。
在气候临界点的应对策略中,霍尔泽农场的弹性令人震惊。2017年欧洲热浪期间,周边农场减产60%时,其系统产量保持稳定。这得益于地下蓄水库维持的土壤湿度,多层植被形成的蒸腾降温效应,以及遗传多样性储备的55个抗旱作物变种。这种弹性不是来自技术对抗,而是对生态冗余的智慧运用。
生产关系的重构更具革命性。克劳米特霍夫采用“产出分成制”,消费者预付30%收入获得固定份额收成,使农场抗风险能力提升4倍。这种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分配制度,将工业化农业的掠夺性关系转化为共生契约,重塑了从土壤微生物到人类社区的整个价值网络。
站在后工业文明的十字路口,霍尔泽的永续农业揭示:人类文明的真正进步不在于对自然的绝对控制,而在于理解如何成为生态智慧的谦逊学生。当我们在冻土上种出菠萝,在沙漠中建起森林,这些奇迹不是征服自然的勋章,而是生态系统给予合作者的馈赠。这种认知范式的转变,或许正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终极密钥——在驯服与臣服的动态平衡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共生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