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拜读柯春晖所著的《城乡中国教育》,如拨云见日,让我对城乡教育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结合鸡西市委2025年全会精神以及黑龙江省政协、鸡西市政协2025年工作目标,身为政协委员,更感责任在肩,需积极担当作为。
一、洞察城乡教育症结,明晰时代发展方向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城乡中国教育》细致剖析了城乡教育在资源分配、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显著差距。在鸡西市,乡镇学校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实验室器材等资源与城市学校差别不大。但是,乡村教师队伍相对不够稳定,原有的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城市下派交流的教师任职时间相对较短,导致乡镇教育质量提升未达到预期效果。
鸡西市委2025年全会明确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教育公平是重要一环。黑龙江省政协和鸡西市政协2025年工作目标也聚焦于民生改善,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们政协委员要以联系界别群众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城乡教育的痛点和难点,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凝聚广泛共识。
二、加强思想引领,凝聚教育发展合力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界别群众的思想引领。在与教育界、基层群众的交流中,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大家认识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引导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育,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乡村教育建设,通过捐赠物资、设立奖学金、开展支教活动等方式,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组织教育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学校开展讲座和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三、强化委员担当,发挥协商机构作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政协委员,我们要强化担当意识,积极参与教育问题的协商讨论。围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协商议政活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乡村学校和社区,与师生、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例如,建议政府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强对乡村学生的关爱和帮扶,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推动城乡教育融合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作为政协委员要以《城乡中国教育》为指引,为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一方面,立足当地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根据鸡西市的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例如,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与煤炭、石墨等产业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吸引人才回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完《城乡中国教育》,我深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在省、市政协的积极推动下,只要我们政协委员以联系界别群众为抓手,加强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强化担当,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就一定能够为省市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本书能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与力量。《阿甘正传》就是这样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温斯顿·格鲁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6年,该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为背景,刻画了一个智力障碍者——阿甘单纯憨厚的性格及荒诞离奇的经历。此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同名电影斩获了6项奥斯卡大奖。在阿甘的人生中,读者可以看到文学作品想表达的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畏惧、超越困境的勇气等文化精神,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教会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如何保持乐观、坚韧与善良。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爱与希望的教科书。
一、简单纯粹的力量
《阿甘正传》的主人公阿甘,一名智商只有75的低能者,却以其简单纯粹的个性,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阿甘的世界里没有复杂的算计,没有尔虞我诈,他只会按照自己的直觉去做事,去爱,去奔跑。这种简单,让他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公时,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阿甘的母亲曾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这句话不仅是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对阿甘简单生活哲学的最好诠释。阿甘从不试图去预测未来,也不为过去的遗憾所累,他只是坚定地活在当下,用一颗平常心去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这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善良与美好。
二、坚韧不拔的毅力
阿甘的一生,是不断奔跑的一生。从童年时期被欺负后,为了躲避欺凌而开始奔跑,到后来成为橄榄球明星、越战英雄,乃至跑步横跨美国,阿甘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梦想的追求。他的奔跑,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代表着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的毅力与决心。
在越南战场上,阿甘不顾个人安危,救出了自己的战友丹·泰勒。在泰勒失去双腿、陷入绝望之际,是阿甘的坚持与鼓励,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阿甘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脚下有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在面对人生低谷时最宝贵的财富。
三、爱与被爱的能力
《阿甘正传》中,阿甘对珍妮的爱情,是全书最为动人的部分。尽管珍妮多次离开,但阿甘的爱从未改变,他始终如一地等待着珍妮,愿意为她付出一切。阿甘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与外貌,直达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这种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面。
珍妮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阿甘的爱始终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在珍妮生命的最后时刻,是阿甘的陪伴与安慰,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幸福。阿甘与珍妮的故事,教会了我们珍惜眼前人,学会爱与被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真诚的爱更能温暖人心,治愈伤痛。
四、命运的玩笑与自我超越
阿甘的一生,似乎总是被命运捉弄。从小被认定为低能儿,到成年后经历战争、失去亲人、朋友离散,再到与珍妮的爱情波折,阿甘似乎从未得到过命运的眷顾。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幸的经历,塑造了阿甘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阿甘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命运虽然有时会对我们开玩笑,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应对,就能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阿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个体,也能在命运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保持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五、对社会的反思与启示
《阿甘正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对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阿甘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种族歧视、战争残酷、社会不公等现实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在这些问题面前,人性的光辉与希望。
阿甘的故事告诉我们,尽管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公,但只要我们坚持正义,保持善良,就能用爱与理解去化解仇恨,用宽容与包容去构建和谐。阿甘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美好人性的坚守,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他的故事启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改变那些不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六、结语
《阿甘正传》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爱与希望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与命运的深刻思考。阿甘的故事让我们相信,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挑战,只要我们保持简单纯粹的心态,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会爱与被爱,就能在命运的洪流中乘风破浪,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阿甘正传》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惜眼前,勇敢前行。让我们从阿甘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相信爱,相信希望,相信未来。因为正如阿甘所说:“傻人有傻福,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奇迹。”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重温回顾了《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我深切体悟到,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不仅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的重要论述,在实施中央八项规定的生动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也为我们在粮食领域守底线、担使命指明了根本方向。
一、以政治纪律为统领,把稳粮食安全航向之舵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政治纪律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其核心要义就是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要强化政治自觉,确保绝对忠诚。在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面前,必须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最直接检验。作为国有粮食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在粮食收购、储存、轮换、调运等关键环节,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政策法规,严禁任何形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选择性执行。要聚焦主责主业,织密制度笼子。?必须将纪律要求深度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毛细血管”,深刻汲取粮食购销领域相关案件的沉痛教训。针对粮食收购中的“人情粮”“转圈粮”,存储中的“以陈顶新”“损耗异常”,销售中的“损公肥私”“利益输送”等风险点,必须持续健全内控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强化日常监管,抓早抓小抓常。?加强内部审计、纪检监督与业务监管的协同联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祸。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嵌入业务流程,让党员干部把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以严明纪律肃清风,夯实粮食企业清廉之基
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取得“满盘皆活”的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党中央释放了“严”的强烈信号,将“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粮食系统历史上并非净土,个别案件警示我们,纪律松弛必然滋生腐败,损害公平,最终侵蚀粮食安全根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坚决反对特权、大力纠治“微腐败”、搬掉惠民“绊脚石”,正是我们粮食企业正风肃纪的镜鉴。要紧盯关键环节。必须将纪律建设深度融入企业治理。在粮食收购环节,严查压级压价、抬级抬价、“人情粮”、“关系粮”;在仓储环节,严防虚报库存、擅自动用、以陈顶新;在轮换销售环节,杜绝暗箱操作、利益输送。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确保惠农富农政策直达田间地头,守护好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弘扬清风正气。中国供销粮油承担着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的重大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治企,将纪律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压实“两个责任”,通过签订责任书、廉政谈话层层传导压力;二是强化常态监督,制定《两届风险防控指南》,推行“四律一体”模式,紧盯“三重一大”决策;三是深化纪律教育,开展党纪学习、警示教育及知识竞赛,增强纪律意识;四是狠抓作风建设,专项整治违规吃喝、公务接待问题,优化考核减负基层;五是精准执纪问责,实施“纪检+审计”联动机制。系统构建从严治党治企长效机制,以风清气正的企业生态护航粮食安全。
三、以优良作风促担当,激发护粮兴粮内生之力
作为政协委员,同时又肩负粮食央企管理职责,这双重身份赋予我更重的责任。要立足本职,做遵规守纪的模范。粮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带头学习、遵守、执行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田间地头、粮库一线,掌握一手实情,科学研判供需;要履职尽责,做民主监督的先锋。?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身处行业一线、了解实情的优势,围绕粮食安全领域政策落实、纪律执行、作风转变等情况,积极开展民主监督。要敢于讲真话、建诤言,聚焦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推动不断扎紧制度笼子,为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出更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想法。
身处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战略要地,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起点,以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镜鉴,时刻以铁的纪律约束自身、规范管理、履职建言,让“大国粮仓”的根基在纪律磐石上越筑越牢,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全部赤诚与力量!
王小鸿教授的《民主党派史新论》如一股清流,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另一扇窗。这部著作不仅填补了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空白,更以深刻的洞察力解构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认知框架。当我合上这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理论推演,而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政治共生图景——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民主党派力量作为不可或缺的“结构性存在”,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塑造了中国政治的基因图谱。
《民主党派史新论》最颠覆性的贡献在于,它重构了大多数人对民主党派历史地位的认知。王小鸿教授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从抗战时期的“第三势力”到建国后的参政政党,民主党派绝非被动接受安排的政治装饰品,而是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特政治诉求的活跃主体。书中对民盟、民建等党派在1940年代政治主张的剖析尤其令人耳目一新——民主党派提出的“中间路线”并非简单的政治妥协,而是基于中国现实土壤生长出来的独特政治智慧,它们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中珍贵的异质思想资源。
王小鸿笔下的民主党派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韧性,这种韧性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框架下得到了制度性保障。书中详细记录了民主党派如何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保持其政治特性,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仍坚持发出不同声音。1956年“百花齐放”时期民主党派的批评建议,改革开放后参政党职能的逐步强化,新时代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中的积极作用——这些历史片段串联起来,展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异质共生之路。作者特别强调,这种共生关系是基于共同政治基础之上的良性互动,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这一政治生态系统的自然呈现。
《民主党派史新论》对“协商民主”的中国实践的剖析尤为深刻。王小鸿教授指出,中国的民主党派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反对党,而是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式深度参与国家治理的“参政党”。书中以大量案例展示了民主党派成员如何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双周座谈会等制度渠道,将社会各界的智慧结晶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具体政策。这种协商模式打破了“多数决民主”的简单逻辑,创造了更富包容性的决策机制。在分析2015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时,作者敏锐地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协商民主进入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而民主党派正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
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民主党派的存在丰富了中国政治的文化基因。王小鸿教授没有回避历史上的曲折,而是客观记录了民主党派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与转型。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民主党派仍保持着其知识精英聚集的特性,成为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特殊纽带。书中对费孝通、雷洁琼等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思想的研究表明,这些党派为中国政治文化注入了重视专业知识、强调理性讨论、倡导社会关怀的宝贵元素。在分析改革开放时期民主党派的发展时,作者特别强调了他们作为“人才库”和“智囊团”的独特作用——在经济建设、法治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专业贡献,构成了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民主党派史新论》提供的政治智慧尤其值得珍视。王小鸿教授在书中暗示,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经验或许能为解决当代政治困境提供启示——如何在不消除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政治团结,如何在保持领导核心的同时容纳多元声音,这些正是当今世界许多政治体系面临的难题。书中对“同心圆”政治模式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形成的不是对抗关系,而是以共同目标为圆心的同心圆结构,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政治稳定,又为多样性留下了空间。
掩卷沉思,《民主党派史新论》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健康的政治生态需要多元智慧的和谐共鸣。王小鸿教授通过这部著作告诉我们,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功密码之一,恰恰在于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既有坚强领导核心,又有广泛政治参与;既有共同奋斗目标,又有丰富思想资源。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中,非但没有削弱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反而通过提供不同视角和专业见解增强了体制的适应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