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政协会议
政协会议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管理员 |  日期:2009-01-16 浏览次数:已点击:

 

 
省政协常委、省民建副主委、哈洽办副主任 杨弘智
 
主席、各位副主席、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省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绿色农业产业化提高的农产品产值占整个农村经济比重27.2%;农民绿色农产品人均收入占人均收入总数的37.4%;地方名牌和优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信誉度不断提高。但是,我省在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
一是缺乏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规划和布局。其一,政府对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宏观指导与调控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市发展慢,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无法形成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其二,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各地区主导产业不明确;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分散,未形成绿色农产品产业带。其三,多数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未得到有效整合,导致产业趋同、成本增加、管理分散、产品过剩、效益低下、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甚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是缺乏集约化农业生产基地,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我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分布过于分散,绝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需要投入资金近10亿元,除省政府投入专项资金5500万元外,县乡投入微乎其微,配套资金无法落实,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扩张和优化升级。
三是龙头企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带动作用弱。全省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以资源型、传统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有些地方政府干预过多,甚至硬性将龙头企业和农户组合到一起,严重影响了绿色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四是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能力低,缺乏品牌效应。在我省已确认的14个绿色名牌农产品中,多属初级产品,精加工少,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只有40%,与发达国家80%的绿色农产品加工率相差甚远。2/3的市县企业所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市场认知率高的知名品牌;绿色农产品品牌杂乱,宣传力度和市场影响力不足,缺乏品牌效应,难以形成国际、国内竞争力。
五是缺乏产加销一体的市场体系。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松散,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利于农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商业流通渠道,与营销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供销“快速通道”尚未普遍建立。加之龙头企业缺乏市场观念,没有整体宣传和推介意识,造成了绿色农产品市场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畅。
六是缺乏完善资金保障,投融资渠道单一。很多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乡镇企业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和个人无力承接金融组织的贷款,加之绿色农业和其相关产业获得利润周期长和投资风险大等特点,难以吸引银行、合作社、社会企业和团体的金融信贷支持。
下面,就进一步加快我省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几点建议:
第一,规划绿色农业产业化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带。以市场为导向,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变动的要求,明确主导产业,选择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绿色农产品产业带。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和高脂肪、高蛋白大豆产业带以及高淀粉、高氨酸玉米产业带等三大绿色作物产业带,实现规模经济,带动绿色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动态调整、优化和升级。
第二,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为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充分依托优势产业带规划,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加工。科学确定绿色生产基地的选择,因地制宜,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发展为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基地式生产,积极培育绿色农产品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提高商品率。
第三,建立绿色农业龙头企业“航空母舰”,实施名牌工程。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要突出“大、高、外、强”:大,即大规格,培植集信息传递、技术推广、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高,即高标准,产品要做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外,即外向型,要占领本地市场、站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强,即三力强,就是牵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强。要加强绿色农产品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品牌战略,建立符合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律的加工体系,实现绿色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加工及二次以上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向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加工向高效节能和资源利用型加工转变,增强国内外竞争力。
第四,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化进程。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体系,研发以天然物质为原料、高效节能、无污染、无残留、有利于生态改善的绿色农业生产资料。建立完善优良品种展示示范园区,将良种化工程中的中标品种和当地的主推品种、搭配品种以及苗头品种作为示范工作的重点深入到乡村、农户,带动农民选用优良绿色品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
实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安全监测体系,定期对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等指标进行检测。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进行监督检查;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绿色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贸易动态;熟悉欧盟统一市场、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按国际统一标准进行生产、认证和营销。
第五,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绿色农业市场营销体系。围绕发展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将生产农户、龙头企业和重点营销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性利益共同体,统一核定农副产品价格,把加工、运销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实行生产基地、加工经营的权责制,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在一体化经营创利多的阶段,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遭受自然灾害时提供保护。同时,加快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改善各类市场的基础设施;创新产品包装保鲜工艺,保证产品特色营养价值在流通中不过多流失;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第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政府对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予以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产业保险等优惠政策措施。省、市各级政府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作为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专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应主要用于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和科技开发等方面。既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发展贷款公司、农业互助合作组和信用联盟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农村民间信贷,探索农村信贷担保体制,搞好农村小额信贷发放;组建农村金融担保机构,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的绿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融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