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发言摘登
日期: 2011-09-27 | 作者:管理员 |   来源:北方时报 |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议

民建黑龙江省委员会

 

 

发言人  张洪升

 

  我省应以“八大经济区”为载体,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变生态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

  一、优先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值、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农业规划研究,吸收现代石油农业强调提高农产品数量、规模、效益和注重应用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的特点,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少污染的优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研发和推广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等资源环境保护技术以及数字农业、分子农业、遥感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坚持现代农业技术与我国农业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名优特新果品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进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做大绿色有机品牌。

  二、稳步发展生态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生态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选择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用生态学理念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产业生态化改造,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加强水电、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引进生态产业项目;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能耗低、效益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防止承接发达地区污染产业转移;用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产业发展次序和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耦合和资源共享,推进污染负效益向资源正效益的转变,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化转型。

  三、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针对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性问题,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提档升级,逐步降低一、二次产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加强城市群建设,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生态物流、生态商贸、生态旅游、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文化会展、软件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快现代物流、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标准化进程。

 

 

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发言人  杨永道

 

  我省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加快主导产业演进与调整。通过“八大经济区”的建设,建立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拉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形成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和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则要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非煤产业快速崛起的新型产业结构。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要加快形成物流网和外向型产业,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和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在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和替代产业。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二要拓展国际视角。把握三个导向:一是基础导向,即本区域的实际,尤其是本区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嵌入国际产业价值链的能力;二是市场(需求)导向,即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市场趋势;三是政策导向,研究国家现在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政策取向。

  三要全面加强投资项目环境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拉动内需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只有通过大上项目、上好项目,才能从源头上调整我省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关注项目的同时,更要关注投资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制度的建设。

  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省首先应围绕重点领域、产业和环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在应用技术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其次,在“八大经济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同时,要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创新。

 

 

突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内容

 

 

鸡西市政协主席  韩义德

 

  今年二月,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建设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必要重点突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内容,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规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作为两大平原试验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建设包容和带动性强的大农业、代表我省农业先进生产水平的示范农业和形成对地方财政增长具有较大贡献能力的支柱产业的高度,尽快制定形成一套完整的建设规划。

  二、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大对农业的科技、资金投入,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以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研究推广使用大农机耕作、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玉米膜下滴灌和喷灌、钵体育苗等适用技术。

  三、整合加工能力,组建绿色食品航母。应注重培育壮大一批本土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收购等方式将现有加工企业及粮食收储企业和粮食生产单位等进行整合,形成集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加工优势企业集团。

  四、注重市场培育和产品宣传。应加大新产品科研攻关力度,扶持有实力和科技力量强的生产企业,大力开发高端绿色食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通过整合规范、开发培育和政府推动,把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品牌推开叫响。

  五、积极构建现代营销框架体系。要依托销售龙头企业,通过集中采购销售,设立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和域外专营大市场等方式,整合分散的销售市场,建立稳固集中的销售主渠道,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

  六、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农业环保,落实农作物污染防护责任,建立起“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行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和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健全检验检测机构。

  七、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机制。应确立权威牵头部门,有效行使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服务职能。建立工作督查考评机制,完善基地建设考评办法,严格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重点项目监督检查力度

 

黑龙江省监察厅副厅长  谷振春

 

  各级监察机关要本着事前介入、全程监控的原则,加强对“十大工程”项目的督导检查,强化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要适时出台《黑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监督检查办法》,推动监督检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办法》要对省直各部门、社会各界在项目监督检查中的责任,对监查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约束。各市地相关部门都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和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提出具体实施办法。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前期手续要件齐备的实行限时办结。

  二、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入,用好用足中央政策,争取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继续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定期开展银企对接,解决企业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影响项目实施的这一瓶颈问题。

  三、各牵头部门要进一步抓好责任落实。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责任单位责任,细化工作目标和项目的完成期限,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对部分项目建设进展迟缓、建设程序不够完备、项目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对于项目建设中土地瓶颈突出问题,建议省国土、林业等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办法,必要时可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对土地和林地的监管,防止少征多用问题的发生。对于部分项目建成后运行困难的问题,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政府积极研究解决办法,并在今后安排项目时明确项目运行机制,避免工程完工即停用的问题发生。

  四、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监督体系。建立投资环境投诉中心和投诉处理快速反应机制,建立投资环境评议、评价、考核和问责制度,对在投资环境评价、评议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对责任人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进行问责或反馈。把投资环境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班子执政能力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把服务对象的评议结果作为干部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发展职业教育 提供技能人才

 

 

哈尔滨市政府副市长  张显友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加快“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第一,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要根据“八大经济区”建设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做好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科学规划职业学校的网点布局,加强对各种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挖掘潜力,改扩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就业率高的职业学校。要统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第二,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对辖区内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破部门、行业和学校类型界限,实行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加大公办职业学校改革力度,使资源向“八大经济区”的重点产业倾斜。

  第三,积极推进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采取“以大并小”、“股份合作”、“公办民助”、“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在公办学校引入民办运行机制,使职业学校成为真正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

  第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对当地人员的使用,逐步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职教综合办学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较多和就业市场发达的优势,开展城乡职业学校与农村职教中心的合作办学。

  第五,加强职业教育“龙头”和品牌学校建设。根据我省装备、石化、能源等支柱产业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特色“龙头”和品牌学校。依托“八大经济区”统筹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推进专业的规范化建设。确定一批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推进跨地区、跨省市的联合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