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登
关于政府机构数据安全及防泄漏的提案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20-01-03


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5%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但很多数据却与世隔绝“深藏闺中”,成为极大的浪费。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要求“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17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五个统一”的总体原则,有效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建立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政企互联的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

据国家计算机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数据显示,由于内部重要机密数据通过网络泄露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中,重要资料被黑客窃取和被内部员工泄露的比例为199。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数据安全事件发现, 2018年发生10起最大数据泄露事件近1.82亿条记录遭到泄露。6起数据泄露事件中有5起私营企业,2起政府机构,1起涉及到金融机构,2起医疗和教育机构。如前程无忧195万条个人求职简历泄露;顺丰3亿条用户数据被出售;华住旗下多个连锁酒店2.4亿入住记录泄露等。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目前我国政府进入 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治理”时代,但防范数据泄露却没有与时俱进提到日程上。

随着“互联网+政务”的战略提速,大部分电子政务业务已迁移到互联网,网上办事方便快捷,但相应的安全建设却没及时跟上,政府网站被篡改、敏感数据泄露等事件层出不穷。2015年爆发的超30省社保数据泄露的重大事件,造成数千万用户的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泄露,引发公众恐慌,严重影响政府网站公信力。

二、政府行业的信息传输已经到了无纸化办公的阶段,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政府行业的信息传输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大量的本地、外地、全球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出现正在各级领导的电脑上,所以政府存在着更大安全隐患。

1、内外网交叉共用,存在失密隐患;

2、将外设存储介质介入外网会存在严重泄密隐患;

3、多人共用,容易造成信息泄密;

4、公私混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数据管理制度有缺陷,被“有意泄密的人”趁机而入。

近年来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查询内部信息、国家重要机密文件等相关信息,为了谋取个人蝇头小利,非法出售数据信息。

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机关应实施数据等级保护制度。

政府机关应该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实施数据等级保护制度,按照行业领域、数据价值、数据特征等属性进行分类管理,严格实施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和数据应用的“事前”审批制度,强化落实数据脱敏、信息定密、风险评估、数据流控、事态预警和应急处置等“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建立健全大数据保护的考核评估机制,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使用、传输、开放等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纳入监管范围,对涉及国家利益、国防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大数据,建议内部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集中监管,确保数据在规定的范围进行使用和传播。

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防止数据泄露。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数据安全事件愈演愈烈,尤其是在政府机关,敏感部门如何有效的防止内部敏感数据泄露已刻不容缓。由于内部数据泄露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对传统安全措施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防火墙、反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等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已难以应对。结合内部数据防泄漏管理长效机制同时,还需借鉴现代科技手段来防止数据泄露已成为各政府机关单位信息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如利用“人像识别身份认证数据管控”技术与加密、隔离等技术相互结合,可以有效的防止敏感数据泄露、扩散。

人像识别技术不需要任何电子或机械 的“钥匙”,可以杜绝丢失钥匙、密码、盗用他人秘钥的现象,如果配合身份证、PKI密钥等技术可以使安全系数成倍增长,以数据为焦点、风险为驱动,依据数据特点与使用的范围,利用人像识别技术的特点,对判定管理员是否违规数据查询起到重要的防范工作。对每次重要的业务系统操作事件都保存一条有时间/日期和面像的痕迹历史记录,具有良好的可跟踪性,而且只需要通用的PC硬件及相应软件,与传统的安全措施相比,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使用人像识别系统不但可以提升政府敏感数据管理的安全系数,还能大大提高政府对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机制。同时, 应用人像识别技术,可以免除政府工作人员忘记密码的苦恼,还可以有效防止冒领、盗取的事件发生。

三、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

一是对数据敏感单位相关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让“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意识深入人心。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公众开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教育,使公民可以自主控制提供的个人信息量,提高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责任自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