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登
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服务我省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9-01-11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省是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典型突出;我省科技实力雄厚,高校、科研院所的条件资源优势明显。因此,更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把工作重心下移,加强与县域合作开展科技供给,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体系,紧紧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一)巩固壮大传统优势农产品产业,延长产业链

在大豆产业方面,以扩大推广能够替代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大豆新品种为产业创新源头,立足非转基因大豆,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高蛋白食用大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减肥减药,保障生态环保;开发营养健康的深加工产品,实现大豆产品高附加值化生产,推动传统产业向优质绿色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玉米产业方面,调整玉米内部种植结构,按照饲料6070%、工业加工1520%、食用10%的产业规模发展专用玉米,加大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适度发展绿色、有机、优质的鲜食玉米。面向酒精加工市场需求,加强高淀粉含量的品种审定推广,弥补目前市场上酒精专用品种稀少的不足。在深加工环节,建设区域产业园区,开发高品质系列糖浆、胚蛋白肽保健功能因子等产品,实现特制玉米粉和胚粉工业化生产。

在大米产业方面,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有效模式,推广新品种解决我省水稻种植品种过杂、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开发生产富硒、富钙、富锌等功能性高端有机大米产品。挖掘大米文化,结合互联网+精准营销促进销售,开拓稻米资源利用新途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马铃薯产业方面,推广优质、抗病、丰产品种,鲜食与加工、早中晚熟相搭配,加大对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再造和支持,建立种薯繁育体系标准化、有约束力的监督机制,保障优质脱毒种薯质量;鼓励和引导马铃薯全粉、冷冻薯条、薯片和薯干等加工产品的研发,提高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配套开发加工产品,延伸拓宽马铃薯淀粉应用和消费市场。

在果蔬产业方面,在科学规划我省蔬菜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在城郊蔬菜生产区、沿边蔬菜出口生产区及夏秋菜南销等三大类型生产区建设全产业链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如桦南紫苏、宝清白瓜子、东宁出口蔬菜、大兴安岭树莓蓝靛果产业区,开发果蔬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二)发挥畜牧产业头尾牵动优势,带动一二三产融合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组建“两牛一猪一禽”的良种核心群、繁育群、商品群三级产业化生产繁育体系。通过建立特色肉、蛋产品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产业化生产“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开发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构建特色畜产品主导的区域型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建立企业产品等级标准、生产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和溯源系统,实现从源头到餐桌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和质量控制。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一)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合理规划发展畜牧养殖业,发挥智库作用,指导养殖场配套建设废污处理场地和设施。大力推广创新“种-养-沼-菜”、“养-肥-种”、“种-养-肥-粮”等新型循环产业模式。养殖场或小型有机肥场对粪便进行无害处理,提供给大型肥料企业进行深加工,转化为作物专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生物复混肥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

(二)推进减肥减药减除草剂,巩固绿色有机品牌

改变传统作业理念习惯,推广减肥减药技术,减轻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以校企、院企联合研发中心等方式,针对有机肥料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解决制约有机肥生产中的成本、质量、环境污染等问题。研发适销对路的有机肥设备,为有机肥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三)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改进传统的整地、播种、中耕作业技术,形成适宜秸秆还田的农艺技术模式。开发推广生物地膜、秸秆青贮等多渠道利用方式,加大秸秆炭产品的开发,实现废弃物(秸秆+粪肥)资源利用,修复和改善土壤,打造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三、创新协同融合机制,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着眼区域发展需要,努力探索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教科推一体化的模式,完善我省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孵化新型成果,扶持行业发展。开展新农村发展宏观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制、新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