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关于加快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8-01-22 | 浏览次数:已点击:

               

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提倡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增强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道地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销售比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走出全面振兴的新路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虽然我省中药材种植取得一定成绩,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从规模、效益,发展潜力相比,种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营销手段滞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种植户不同程度存在销售难问题,中药材种植整体效益不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种植区域布局。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结合区域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生态资源条件,构建四个特色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一是大兴安岭高寒中药材产业带,包括呼玛、漠河、塔河、加格达奇、新林、呼中等县(区),重点发展北苍术、沙参、黄芪、黄芩、柴胡、桔梗等种植;二是小兴安岭丘陵中药材产业带,包括黑河、逊克、嘉荫、孙吴、伊春、铁力等市县,重点发展刺五加、平贝、升麻、党参、水飞蓟等种植;三是中西部平原中药材产业带,包括杜尔伯特、安达、泰来、林甸、肇东、泰来、肇源、嫩江、甘南、明水、青冈等县(市),重点发展防风、甘草、板蓝根、苦参、龙胆等种植;四是东部山区半山区中药材产业带,包括五常、尚志、方正、海林、宁安、林口、穆棱、勃利、桦南等县(市),重点发展人参、北五味子、穿地龙、地榆、贯众、紫苏等种植。

二、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结合全省种植结构重点任务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黑土资源保护等工程,围绕良种繁育、优质中药材绿色种植、稀缺中药材保护等工作,强化适宜区域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选择生态优良、基础条件好的市、县(区)建设4200亩的国家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开展10种道地且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规模扩繁,保证我省中药材种植用种需要。二是建设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面向市场需求,根据生产特点和资源分布,全力打造鸡东县桔梗、依兰县赤芍、通河县五味子、大庆市大同区板蓝根、大庆市大同区月见草,嫩江县甘草、嫩江县黄芪、甘南县水飞蓟、庆安县人参、伊春市红星区平贝、铁力市平贝、铁力市五味子等12个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县,示范带动中药材绿色生产。三是建设稀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强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品种的抚育驯化,适度扩大人工种植面积,建设250亩以上稀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开展必要的科学研究。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医药企业等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升生产、初加工、销售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各环节的竞争力。一是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支持哈药、葵花、友博、珍宝岛等药业集团与科研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等强强联合,在产区建立稳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理念,加快发展中药材智能化、标准化种植,推动现代医药企业成为中药材种植生产的主体。二是提高中药材种植组织化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带地入社、资金入股等方式,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实力,适度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实现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向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转变。三是创设新型合作发展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优化组织方式、合作形式,提高中药材种植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建设,促进经营主体间的高效合作。

四、加快科技创新应用。整合省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等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展中药材基础研究、种植技术、优良品种、综合开发等领域的创新攻关,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提高中药材种植生产科技含量。一是强化基础研究,明确我省道地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形成规律以及环境和投入品使用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完善中药材生产基础理论,科学指导中药材种植。二是普及先进技术,集成创新精准作业、生态种植、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收、采后加工等现代生产技术,制定10种道地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开展省级中药材标准园创建工作,加快中药材安全生产模式和农业“三减”技术措施的示范推广。三是选育适用品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培育筛选20种优质、高产、抗逆中药材新品种,突破技术瓶颈人工繁育5个濒危稀缺野生中药材品种;四是推进协同创新,强化中药材功效与中成药、健康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行“互联网+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中药材技术创新体系。

五、积极开发下游产业。通过开发中药材精深加工、销售流通等下游产业和产区经济,带动中药材种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抓住国家发展健康产业的有利契机,建立2个中药材现代产业园区,鼓励扶持省内医药企业加快产品革新换代,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加工企业落户建厂,利用我省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理清晰、功效显著、安全性高的新特药产品和保健食品,提高我省道地中药材综合利用率。二是发展中药材流通产业,进一步推进三棵树国家级中药材批发市场建设工作,在依兰县、大庆市大同区、甘南县建设集包装、仓储、运输等为一体的跨区域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急储备和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加快形成以销定产的反向订制模式,提高中药材供应保障能力,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发展。三是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培育10家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要求的产地初加工企业和2家精深加工企业,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延长中药材种植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益性机构为主导,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医药生产流通企业等为支撑的多元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信息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服务水平。一是完善生产技术服务网络,依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省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民营服务组织等,加强中药材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建设覆盖全省的中药材生产服务网络,提高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二是建设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在已建成的3个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围绕我省中药材产业带布局,继续建设30个信息站点,构建全省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健全质量检验体系,加强中药材检验检测机构人才队伍、设施设备建设,在中药材主产区和集散地建立1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加大中药材的抽样检验力度,确保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四是建立全程追溯体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药材从种植、加工、收购、储运、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形成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模式。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