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战火中诞生的宣传机构

来源:牡丹江市政协 |  日期:2020-05-17 浏览次数:已点击: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我们看到彩版的《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听到以不同波段传输的牡丹江新闻广播,有谁会想到,7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牡丹江印刷发行第一份报纸和人民广播发出的第一声呼号,凝聚了多少创业者的艰辛。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那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次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5年8月,牡丹江刚刚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出版了《合江日报》,对群众进行欺骗宣传。

针对这样的形势,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李大章,经请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满分局驻牡丹江代表张闻天,决定立即公开党的领导身份,以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地区代表的名义,旗帜鲜明地宣布,中共牡丹江地方委员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并为实现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和平、团结的新东北而奋斗。中共牡丹江地委决定创办一张地方报纸,取名《牡丹江日报》,作为中共牡丹江地委机关报。

牡丹江日报办公地址,选在太平路北端,原伪满时期日本领事馆。

1945年12月8日,刚刚从延安抵牡丹江的陈浚,就被地委选拔出来筹办《牡丹江日报》。

陈浚是浙江杭州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八路军总司令部民运部干事,华北新华日报筹备处文书、科长,华北新华日报社助理编辑、编辑、编委,北方局宣传部干事,太行新华日报社代理总编辑,冀鲁豫日报社代理副社长、总编辑。

陈浚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是名副其实的办报专业人才。面对这项自己熟悉的工作,陈浚欣然接受了任务。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一无办报设施,二无懂得编采和印刷的人员,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日军逃离时,对牡丹江市内各种设施都进行了严重的破坏,当时报社仅有两台平版印刷机。没有铅字,他就和工人们一起到日伪遗弃的印刷所里的垃圾中,淘金一样地一颗颗地捡拾。

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陈浚从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中精选人员,或到学校招录优秀的学生。他亲自给大家讲课,从采访写稿,到编辑,耐心地引导。报社没有懂得排版和印刷的技术人员,他就把自己以前办报时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一些技术,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大家。

由于土匪特务的破坏,发电厂不能及时供电,为使印刷机正常工作。他们想出了土办法,陈浚和报社警卫班的战士们一起,在印刷机的主动轮子上拴两根绳子,停电时轮番拉动,用人工带动印刷机的运转,坚持按时完成印报。

1945年12月19日,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中共牡丹江地方党组织创刊的《牡丹江日报》正式出版发行。这在中共办报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陈浚是《牡丹江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和主编。

由于接听设备差,对新华社的电讯稿经常接收不全。陈浚就亲自用耳朵听哈尔滨的广播,边听边速记下来,再整理成稿。需要发表社论时,为了赶时间,陈浚常常是在排版车间,边写边和排字工一起拣字、排版。

当时还有一个困难是缺少纸张和油墨。地委书记金光侠派人用火车拉上木材去朝鲜国换回纸张和油墨。由于纸张和油墨的品种、质量都不固定,因此无法保证报纸的印刷质量,甚至每一期的报纸都不能保持颜色一致。但由于他们艰苦的工作,《牡丹江日报》却稳固地占领了牡丹江的思想宣传阵地,及时传递了党的主张。

1945年12月28日,中共牡丹江地委召开扩大会议,地委书记李大章在会上讲话,明确提出牡丹江当前的四项工作任务是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改造政权和肃清汉奸特务。会后,《牡丹江日报》马上围绕着这四项任务,作了宣传报道。1946年1月1日,《牡丹江日报》全文刊登了《牡丹江市施政纲要》,使市政府施政纲领得到及时的宣传。

1946年4月绥宁省在牡丹江成立,《牡丹江日报》也随之成为中共绥宁省委机关报。1947年8月牡丹江省成立后,为了适应土地改革的需要,让报纸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为土地改革运动服务,使报纸宣传通俗化,《牡丹江日报》停刊。1947年12月25日,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牡丹江报》正式出版发行。1948年,东北局决定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关内新解放区的工作,7月13日《牡丹江报》再次停刊。

7月19日,中共牡丹江市委接管了《牡丹江报》,并将其作为市委机关报,随后又恢复原名《牡丹江日报》,并于7月20日出版了“第一号”。同时,中共牡丹江市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从《牡丹江日报》社抽调一部分干部和编采人员,由第二任社长兼总编丁健生率领赴长春近郊,准备在长春解放后,进城创办《长春日报》。市委宣传部部长许法兼任《牡丹江日报》社长兼总编。

相对报纸,牡丹江广播电台成立晚一些。当时只能靠收听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广播。由于山高路远,再加上敌人的干扰破坏,收听的效果很差。1947年5月初,中共牡丹江市委决定建立自己的地方广播电台。

日军撤退时,对原伪满牡丹江放送局所有设备做了彻底的毁坏,当时寻找广播设备非常困难。最后从哈尔滨购买到一台200瓦的发射机。因西四条路原气象台旧址处有一根30多米的木杆天线可以利用,市领导决定把电台的地址确定在气象台邻近的一个旧油坊。这样,这座旧油坊就成了牡丹江广播电台的办公地。

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终于把一座破旧不堪的旧房屋整修完毕,也把发射机安装和调试完成。

牡丹江省委对牡丹江建立广播电台很重视,从哈尔滨广播电台调来了负责技术工作的徐崇华和负责编采的王孝慈来到牡丹江。徐崇华亲自到牡丹江联合中学选拔播音员,王孝慈选定《大路歌》做开始曲,《渔光曲》做结束曲,并制作了节目单。

1947年8月15日,牡丹江广播电台开始了第一次播音。徐崇华是牡丹江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电台播出的第一个节目是《告全市人民书》,是由徐崇华同志亲自播送的。《告全市人民书》说:牡丹江广播电台的建立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牡丹江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她结束了牡丹江没有由共产党领导的广播电台的历史。

牡丹江广播电台建立初期,只有12名工作人员。他们把新闻节目列为广播宣传的主体,宣传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捷报,以及恢复发展地方工商业等情况。广播节目深受牡丹江人民的欢迎。

1948年,牡丹江广播电台改名为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同年11月28日,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合并到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而停播。

牡丹江广播电台的建立和《牡丹江日报》一样,成为地方党组织重要的宣传工具和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

陈浚离开牡丹江后,到合江省任鸡宁县委书记。接着随大军南下在东北局、沈阳市、沈阳工人报社工作。后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国际部主任、理论部主任、副总编辑。1984年10月,在浙江日报社党委书记岗位上离职休养。

他的夫人孙平是牡丹江宁安人,1945年,在张闻天和刘英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陈浚晚年一直关心着家乡牡丹江的发展变化。

2013年3月18日,陈浚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