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唐风流韵渤海国

来源:牡丹江市政协 |  日期:2020-02-28 浏览次数:已点击:

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渤海国的文学作品保存下来的极少,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少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作品成就最为突出。流传至今的唐诗有48000余首,青史留名的诗人2200多人。辉煌璀璨的唐诗不断传入渤海,对推动渤海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定都上京渤海以后,渤海涌现出一大批造诣很深的杰出诗人。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可知的渤海诗人有杨泰师、王孝廉、裴頲、裴璆、释仁贞、释贞素、周元伯、杨成规等。所能看到的诗歌有9首,体裁为“绝句”“律诗”和“古风”。其中有杨泰师2首:《夜听捣衣诗》《奉和纪朝臣公咏雪诗》;王孝廉5首:《奉敕陪内宴》《春日对雨得晴字》《在边亭赋得山花戏寄两领客使并滋三》《出云州书情寄敕使》《和坂领客对月思乡见赠之作》;释仁贞1首: 《七日禁中陪宴》;释贞素1首:《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

裴頲、裴璆父子诗名极盛,可惜其诗作无存,只裴頲留下一残句,无法解读。

杨泰师在文王大钦茂时任归德将军,曾于文王大兴二十一年(758年)任使团副使东渡日本,其《夜听捣衣诗》即作于日本驿馆,与另外一首诗《奉和纪朝臣公咏雪诗》同保存于日本文献《经国集》中。

夜听捣衣诗

霜天月照夜何明,客子思归别有情。

厌坐长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

声来断续因风至,夜久星低无暂止。

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听相似。

不知彩杵重将轻,不悉青砧平不平。

遥怜体弱多香汗,予识更深劳玉腕。

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

虽忘容仪难可问,不知遥意怨无端。

寄异土兮无新识,想同心兮长叹息。

此时独自闺中闻,此夜谁知明眸缩。

忆忆兮心已悬,重闻兮不可穿。

即将因梦随声去,只为愁多不得眠。

这首诗格调凄婉,感情细腻。语言通俗流畅,主题清晰明确。表达了对祖国和家园的思念和对捣衣女的同情(捣衣不是洗衣,是用木槌把衣褶捣平)。通过对捣衣声音的描述和对捣衣女劳动情景的想象,把对家园的思念以及对捣衣女的怜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有很高的汉文学的造诣,体现了渤海文学的水平。

奉和纪朝臣公咏雪诗

昨夜龙云上,今朝鹤雪新。

只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

回影疑神女,高歌似郢人。

幽兰难可继,更欲效而颦。

这首五言律诗构思奇特,立意新颖,用典巧妙,寓意深刻。前四句咏雪,后四句赞歌舞。由雪花想到梨花,把舞女比作巫山神女,把歌者比作楚国郢人(高歌“阳春白雪”者)。

杨泰师的这两首诗都是即兴吟出,几近唐朝诗人的佳作。

王孝廉于僖王大言义时任太守,于朱雀二年(814年)出使日本。他留下的5首诗都是在日本时所作,保存在日本《文华秀丽集》上卷中。他在日本滞留半年有余,因患疮疾卒于异乡。

奉敕陪内宴

海国来朝自远方,百年一醉谒天裳。

日宫座外何攸见,五色云飞万岁光。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孝廉在日本天皇的宴会上的即兴之作。意境广阔,声韵和谐,比兴得体,雅俗共赏。全诗以一“醉”字写尽了宫宴的盛况。表现出王孝廉深邃的文学功底。他的其余几首诗,也有文字洗练、通俗流畅的特点。

和坂领客对月思乡之作

寂寂朱明夜,团团白月轮。

几山明影彻,万象水天新。

弃妾看生怅,羁情对动神。

谁云千里隔,能照两乡人。

这首诗是王孝廉与日本领客使坂上今雄的唱和之作。前四句咏月,后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在异乡面对明月思念家乡亲人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首诗可视为王孝廉现存五首诗中的代表作。

释仁贞、释贞素都是渤海著名的学问僧。据考,释仁贞、释贞素皆为王族大氏,因皈依佛祖释迦牟尼,故以“释”为姓。释仁贞遗存七绝一首:

七日禁中陪宴

入朝贵国惭下客,七日承恩作上宾。

更见风声无妓态,风流变动一园春。

这首平庸无奇的诗作是释仁贞在嵯峨天皇宴请时的应制之作,描述了宫宴的欢娱气氛。  

释贞素曾两次入唐“究心释典”,参加唐朝的佛经翻译工作,与日本留唐学问僧灵仙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其后因灵仙被人毒死,释贞素悲恸欲绝,流泪作七绝《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痛悼灵仙:

不航尘心泪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

明朝傥问沧波客,的说遗鞋白足还。

诗句文字洗练,感情真挚,撕心裂肺的悲痛之情油然笔下。

目前所见的渤海散文,主要是国书、牒、表、笺、状、启、志等应用文章,文学类的散文一篇也未见。这些应用文章基本是唐初流行的骈体文,体式符合要求,层次清楚,对仗工整,且文笔流畅,词句优美,用典贴切。

国书保存下来的有17篇,都是渤海国王致日本天皇的,载于《日本后纪》《续日本记》等日本历史文献中。试举《文王大钦茂致日本圣武天皇书》一例,以见一斑:                  

钦茂启:山河杳绝,国土复遥,仰望风猷,唯增倾仰。伏惟天皇圣睿,至德遐畅,弈叶重光,泽流万姓。钦茂忝继祖业,监总如始。义恰情深,每修邻好。今彼国使朝臣广业等,风涛失便,漂没渤海贞孝公主墓志投此,每加优尝,欲待来春放回。使等贪前,苦请及年归去。诉词至重,邻义非轻。因备行资,即为发遣。仍差若忽州都督胥要德等充使,领广业等令送彼国,并附大虫皮、罴皮各七张,豹皮六张、人参三十斤、蜜三斛进上,至彼谓检领。

国书表现了渤海国王既尊重日本天皇,又坚持自主平等睦邻友好,谦虚有礼又不失原则。全篇层次清楚,叙事明白,用词典雅。

保存下来的一件表文,载于南宋洪皓的《松漠纪闻》,是渤海向唐朝贺新年的《贺正表》。“正”,即“正旦”,正月初一。“贺正”,即贺新春之意:

三阳应律,载肇于岁华;万寿称觞,欣逢于元会。恭惟受天之祜,如日之升。布治惟新,顺时而谨始;卜年方永,迈周历以垂休。臣幸际明昌,良深忭颂。远驰信币,用申祝圣之诚;仰冀清躬,茂集履端之庆。

此贺正表年代无考,但据内容推测,其时应为唐及渤海均处盛世之时。文体为标准的骈体文,四六对句,对仗工整,平仄互押,铿锵上口。以均指新春的同义词“三阳”“岁华”“元会”“履端”等词用典,虽重复而不显累赘。美好祝愿充溢全篇,反映了渤海与唐之间的亲密关系。

日本《本朝文粹》存有一篇《裴璆谢状》,这是现今所见的唯一确知作者的渤海人写的散文。裴璆于渤海末王时继其父任文籍院少监,后又为政堂省信部少卿,改和部少卿。曾两次出任聘日大使。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裴璆投降,任东丹英绪大夫。929年冬,东丹派裴璆赴日。次年正月,日皇遣使臣盘问:“本是渤海,何称东丹国使乎?”裴璆回答说:“渤海为契丹破灭,改为东丹,臣等今降为东丹之臣。”日皇斥之“朝秦暮楚”,裴璆羞愧至极,写《谢状》谢罪,表忏悔之情:

裴璆等背真向伪,争善从恶,不救先主于樽俎之间;猥谄新主于兵戈之际。况乎奉陪臣之小使,紊上国之恒规;望“振鹭”而面惭,咏“相鼠”而股战。不忠不义,向招罪过,勘责三旨,曾无避陈,仍进过状。裴璆等诚惶诚恐,谨言。

裴璆以“擅文藻如其父”而载于文献。诗作无存,却留下了这篇谢罪文书。文中屈辱、羞愧和忏悔之情跃然纸上,虽为悔罪文书,但其用词准确生动,用典讲究,语句流畅,体例标准的特色十分突出,显示出作者精通汉文的深厚功底。

另外,贞惠、贞孝两公主的墓志,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诗文可知,在盛唐文学影响下,渤海的文学曾经繁荣昌盛。虽遗存作品极少,但从这少量的作品和一些旁证材料可见渤海文学兴旺发达的程度。

渤海人也口头传说并创作了一些民间故事。唐人苏鹗的《阕史》中记载了一个渤海僧萨多罗“通鸟兽之言”的故事:

咸通(唐懿宗年号)初,有渤海僧萨多罗者,寓于西明精舍,云能通鸟兽之言,往往闻乌鹊燕雀啅噪,则说休咎及闾巷间事如目击者,佛图澄之听铃语不过是也。一日,秋暑方炎,与小朝客数人联骑,将纳凉于城西别墅。路遇牝豕,引诸豚而行,喀喀有声。一朝士戏曰:“此猪有语否?”对曰:“有之,人自不能谕也。”又问曰:“所语何?”对曰:“巨彘顾诸雏云,行行行向前,树阴下吃奶料,其不远当遇官槐而止,且饲群子矣。”诸朝士颇奇之,因缓辔以侦,果逾沟不没,过圈不奔,直抵木阴,踞乳诸子。尔后贵臣宅互迎问之,无少差忒。后中官主禁旅者,将籍名于军寺,蕃僧不乐,杖锡出京,不知所往。

苏鹗记录的可能是一则渤海民间故事。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极具传奇色彩。虽已经文人修饰,但仍保留了民间传说生动活泼的韵味,如“喀喀有声”“行行行向前,树阴下吃奶料”之句都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