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黑龙江第一锄

来源:牡丹江市政协 |  日期:2019-12-13 浏览次数:已点击:


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东岸,北距镜泊湖乡1.5公里,莺歌岭遗址远景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坐落于一座东西走向的小山岗上。山岗西端伸入镜泊湖,松乙河在遗址北侧由东向西流入镜泊湖,使遗址形成了三面环水的半岛。地理坐标为北纬43°4647″,东经128°5448″,海拔354米。

新中国成立前,侨居哈尔滨的俄国人B.B.包诺索夫,1931年曾到镜泊湖的珍珠门、老鸹砬子、南湖头等地进行调查。1939,日本人奥田直荣曾到镜泊湖地区进行调查,并对金明水、腰岭子、南湖头等遗址进行小规模的发掘。因莺歌岭遗址不断受到湖水冲刷,遭到严重破坏,1963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对莺歌岭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地面堆积自上而下分为五层,除发现4座房址1座灰坑以外,还出土了一批文物。结合对各层出土遗物的分析排比,莺歌岭遗址应划分早晚两期。早期以第45层为代表,包括F3F4两座房屋,称“莺歌岭下层文化”,晚期以第23层为代表,包括F1F2两座房屋和一个灰坑H1,称“莺歌岭上层文化”。

歌岭遗址上层文化经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3025±90年,为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莺歌岭遗址下层没有作年代测定,但多数学者认为莺歌岭下层文化应距今4000多年,属新石器晚期。莺歌岭下层文化层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角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还有少量粗灰陶,完整的器物极少。纹饰富于变化,主要有粗、细人字形划纹、斜平行线划纹和由篦点组成的人字形纹,还有梳齿纹、“w”形印纹,以及由篦点纹组成的各种带形饰。器类较简单,多直口或侈口平底器,有罐、碗、盅和纺轮等。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的很少。器形有锄、斧、网坠等。

莺歌岭下层文化层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锄、鹿角锄,这些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证明了农业生产的存在。其中打制石斧,一般长30厘米左右,充分反映了山地农业的特点。石锄以亚腰形和有肩形为主,便于安装木柄,既可用其松土锄草,又可用来刨坑播种,兼有镐的作用。出土于F:48的鹿角锄,23厘米、宽4.2厘米、锄嘴长7.6厘米,鹿角一端加工成钝尖,中间凿一长方形銎,鬓的两侧各穿一孔,可楔钉固定锄柄,是我省迄今发现最早的农业锄具工具,被学者们荣称为“黑龙江第一锄”。

除上述几种农业工具外,在莺歌岭上层遗存中用于农业生产的还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磨盘、磨棒,磨制的石斧、石锛同样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刀有长方形和平背弧刃形两种,平背弧刃形石刀明显是用于收割谷物的,磨盘、磨棒的存在,说明了人们已能对谷物进行去壳和粉碎加工。值得注意的是莺歌岭遗址上层出土了许多陶塑动物,有猪、狗、熊等,其中以陶猪最多。在几处遗址发现的兽骨中,也以猪骨为最多。或许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对猪的饲养,而养猪除了野食外,还需要大量的饲料,这就要以相对稳定的农业为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猪的饲养提供充足的饲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