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大豆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建议


日期:2020-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马宏坤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更好地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确保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我们东北农业大学通过对北京、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20个省市的44家大豆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现为发展大豆产业提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推动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第一,以优良品种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我国大豆总产量居世界第4位,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1位。20182019年度,进口大豆8250万吨,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80.9%。大豆依赖进口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是单产水平低,目前平均亩产在300-380斤,导致种植效益不高、竞争力差。“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黑龙江省作为大豆的主产区,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生产更多的大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东北农业大学经过多年努力,已成功培育出以“东农豆252253”为代表、适应黑龙江积温带新的大豆品种。“东农豆252”具有高产、粒大,蛋白、油分含量双高等优势特色,各项指标均优于北美转基因大豆。2016年以来的种植实践证明,通过高产品种“东农豆252”和“东农豆253”的推广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配套,平均亩产达到450-500斤是不成问题的,已超过美国平均亩产440斤的水平。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支持校企、企研深度合作,参与建立大豆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种植以“东农豆252”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品种,农业推广部门主动上门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企业通过“保底收购+分红”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种植基地。通过政、农、企、研紧密合作,用好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我省大豆生产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为大豆精深加工提供充足的高品质原料保障。

第二,以精深加工提高大豆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我省大豆加工业起步较早,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深加工技术和装备等方面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加之受进口大豆的冲击,除了九三集团等少数几家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经营艰难。要振兴大豆产业,必须在精深加工上搞突破。东北农业大学已组合发明生物解离产物及油脂的高值化利用成套技术,一条生产线可同时产出食用油、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肽等多类产品,形成了植物油料全产业链新一代加工技术体系。该技术推广应用到广东、山东、河南、吉林和我省等18家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了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迫使国外进口蛋白等大豆制品价格大幅下降。建议政府增加对大豆加工科研领域的重点支持,强力推进政产学研金合作。我们也非常渴望将授权的36项专利就地转化为大豆肽、大豆磷脂、大豆浓缩蛋白等产品,发展壮大一批大豆新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大豆产业链、增加产品种类和附加值、提升价值链,促进大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使我省由大豆产量大省成为加工强省。

第三,建立中俄大豆产业联盟,增强非美国家对我国大豆的供给能力。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其中美国占37%左右。中美贸易战对国内大豆产业及关联产业影响巨大,我们必须广开大豆进口渠道,规避风险。俄罗斯拥有91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特别是其远东地区地大物博,适宜种植大豆,我省与远东的一些州在农业上又有良好合作的基础。建议省政府设立大豆“走出去”支持基金,支持在俄租赁、承包土地种植大豆,并返运回国。利用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科现有大豆专业优势与俄太平洋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食品生产大学、克拉斯诺雅尔斯国立农业大学、远东国立农业大学等保持和加强合作关系,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中俄专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中俄大豆产业联盟的创建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以北大荒集团等大豆龙头企业为主体,全面推动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的深度合作,提升非美国家对我国大豆的供给能力,确保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