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特区 调整种养殖结构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石


日期:2020-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民革黑龙江省委员会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挑战,也使黑龙江这个“中国粮仓”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受到冲击。在原料供应方面,农业企业储备不足,员工复工和交通运输等都受到较大影响,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能力趋于下降。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受制于防疫限制农产品加工企业无法开工,产生了蔬菜积压、原粮保管等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和成本增加。肉禽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饲料断供、肉禽滞销、资金链断裂和复产员工紧缺等问题。尤其是禽类养殖受冲击最大,肉禽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产业链受阻,禽类饲料供应无法接续,禽类产品积压无法屠宰造成经济损失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在新冠肺炎期间禽流感防控难度加大,动物疫苗注射困难,疫苗厂家停工,疫苗注射人员紧缺,防疫工作延迟。经历了非洲猪瘟后,已经淘汰了一批中小养殖户,在疫情中坚强存活下来的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不断学习防控猪瘟的知识,升级生物防控,疫情推动大中型企业优化升级,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面临倒闭,优胜劣汰已成定局,种养殖结构在市场的作用下会有一次小规模的调整,特种养殖企业将倒闭或转型。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引导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调整

在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时,不应盲目扩种经济作物,还是要因地制宜地构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饲草料为基础的三元种植结构。首先在粮食主产区内优化并且调整种植产业结构以及品种结构,通过粮饲兼用玉米的种植,既实现去库存的目的,又能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料。同时应当建立现代化的饲草料产业体系,对耕地进行轮作休耕,实现粮食以及农牧的协调发展。对于山地及丘陵地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草地改良,不断提高草地的载牧能力,实现草畜平衡。在城市周边适当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突出发展速生叶菜等市场畅销产品。由于在疫情防控中,防护衣、口罩的大量使用对纺织业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在适宜地区应扩增棉花的种植面积。同时因势利导,扩增中草药种植面积,促进中药材的生产发展。

大豆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提高大豆生产供种能力和供种质量是保证大豆安全的重要基础。黑龙江作为国家重要大豆生产、商品供给与出口基地,常年大豆繁种面积220万亩以上,年生产优质种子3.6亿公斤,繁种面积、繁种产量约占全国的65%。大豆亩均单产14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较世界平均水平低35公斤左右,较美国低60公斤左右。建议在黑龙江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大豆新品种,提升大豆单产和品质,确保我国大豆有效供给。

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可以参照在黑龙江实行的大豆玉米生产者差异化补贴政策(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以上),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农民调整种养殖结构的积极性。要保证在测算生产者补贴时据实补贴,按照实际作物播种面积拨付,确保补贴资金不摊薄,发挥补贴资金最大效益。惠农政策要早发布。要落实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规模猪场贷款贴息、生猪保费补贴、规模场建设及粪污治理等国家和省级支持政策,抢抓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兑现补助资金,加快推动生猪恢复生产。建议国家在每年年初也就是备耕之前就释放政策信号,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二、在黑河建设农业特区先行示范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考虑到农业对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性,建议将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高起点上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并辅以相关政策支持和倾斜,把黑河农业特区先行试点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打造我国北部最大欧盟标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使其成为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农业合作的重要“桥头堡”。同时还要着力探索出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进一步创建东北“三省一区”农业特区打好坚实基础。

三、建立一二三产业全程监控质量标准

建议以黑河为试点,着力打造一条无缝隙、无空白、无死角的全闭环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模式,投入建设一个国家级安全食品检测标准认证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相应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志、贮藏、运输、销售等技术标准,以及各层次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从而形成一套完备的一二三产业农产品全程监控质量标准,做到信息可传递、质量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确保农产品的绿色安全优质。

四、给予欧盟标准食品加工企业一定优惠政策

建议在先行示范区内实施绿色有机欧盟生产补贴制度,在耕地转换期内和没有实现优质优价之前,按同作物在同一生态区内的产量、效益给予一定生产补贴。同时参照深圳等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相关企业出台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引入世界先进农业企业进入特区,配套减免企业相关税收,创新企业用地形式,帮助企业减负增效、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