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我省农业优势产业的建议


日期:2020-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

 

我省农业改革发展迅速,1978年粮食总产量是300亿斤,20151400亿斤,2019年达到1500.6亿斤,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的农业大头是粮食,压舱石也是粮食,粮食的总产量在快速增长,却出现了“三量齐增”(即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都处于历史高位)的独特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农业从粮食角度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不相适应,二是中国的农业效率低、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我省农业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利用相关政策,提高现代化水平,打造优势产业。

一、持续加大农业专项投入,着力发展粮食和畜牧业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食品生产的投入力度,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中央投入将超2200亿元;推进奶牛及生猪规模化每年基建投资超30亿元;中央财政每年补贴粮食和畜产品生产资金也近1000亿元。每年国家安排我省粮食和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约40亿元、财政补贴约120亿元。我省有优势、有条件、有责任争取中央投资更大化,并集中用于农业现代化、两大平原建设,全面、高标准完成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好黑土保护示范任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积极推动“两牛一猪”工程,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2020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全省各地盯住市场,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搞特色种植、高附加值种植。特别是我省马铃薯、蓝莓、黑木耳、亚麻四项特色作物,在全国都有优势,像蓝莓储量占全国总量高达90%,亚麻种植面积高达80%,低的也在10%以上。讷河马铃薯亩产量达6000斤以上,亩收益近2000元;大兴安岭蓝莓产业销售收入同比逐年提高;东宁木耳等产业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愈来愈凸显,脱贫带动作用亦更加突出。而对四项特色作物的中央扶持政策较少,每年省级四项投资合计也甚少。还有像甘南、青冈、爱辉等地的向日葵及各地分布的中药材,都有发展为优势或特色产业的基础。因此,建议集中省里各方各级能力,合力打造产业集群,把其变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

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关键环节建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按照科学化布局、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粮食、畜牧业、马铃薯和蓝莓等产业生产基地、种子体系、贮运体系、龙头企业、品牌营销等建设,特别在科研方面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一是中央投入突出用于核心工程。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水资源配置工程近期着重区域工程、远期着重流域工程;农机化工程要优化大中小型机械配置结构,实现马铃薯等品种生产全程机械化;突出扶持大型奶牛和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打造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骨干力量。二是集中省级财力,设立专项产业发展资金。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5亿元,力争3-5年实现小投入撬动大产业。优先用于马铃薯、蓝莓、向日葵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的优势产业建设,以及特色北药种植,从种子育繁到加工和市场开发等全环节扶持,并优先支持农民合作专业经济组织。三是研究市场营销策略。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销售平台建设,切实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鼓励我省大型连锁超市,在国内分店设专柜展销我省特色产品,增加市场受众面。

四、落实推进好农头工尾,着力加速加工业升级发展

一是挖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标准,对现有设施、工艺及产品等进行改造。支持对老企业的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做大做强。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通过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老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层次。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大玉米、水稻、大豆、肉、蛋、奶等深度开发,延长农产品制造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梯度增值,延展寒地黑土食品的品牌效应。三是探索发展新型营养食品产业,坚持传统与时尚并重,在深入开发地域民俗性特色食品产业基础上,开发功能性食品,提升食品产业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