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的建议


日期:2020-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有耕地近2亿亩,2019年粮食产量达到1500.6亿斤,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要加大相关工作力度,进一步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水平较低。全省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够,多数产品附加值低,玉米以酒精、赖氨酸为主,大豆以榨油为主,水稻只能加工成大米,大量粮食仍作为原粮出省。而逐步占领市场高点的功能性食品、处方级食品在我省悄无声息。

(二)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协同发展通道不畅,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中医药大学、商业大学中产生的成果本省推广转化少,本地政府的支持、协调不够,使很多成果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不能植入到生产企业中。

(三)企业布局不合理。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偏大,龙头企业产品单一,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农畜生产与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除飞鹤和九三等少数几个品牌较有影响力以外,多数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够,难以在市场上带动龙江优质资源占领市场。

(四)粮食加工企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粮食加工的基础化工材料要从山东、河北等省购入,严重影响竞争能力。产品研发条件落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大豆加工产业由于市场的波动更是风雨飘摇。

二、推进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造升级“老字号”,挖掘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依托一批基础好、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新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打造“国际品牌”、“中国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影响力。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国乃至国际竞争,支持有一定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产品向省外市场拓展,以拉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成长。鼓励一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标准,对现有设施、工艺及产品等进行更新改造实现新发展。发挥我省大学和科研院所云集优势,注重引导与企业加强合作,搭建绿色食品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加速产品更新换代,通过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老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率和产品档次,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

(二)深度开发“原字号”,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层次。依据农产品主产区禀赋优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玉米、水稻、大豆、肉、蛋、奶等深度梯次研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推动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转变,不断培育壮大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梯度增值,实现吃干榨净,延展龙江寒地黑土食品的品牌效应。努力构建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在全产业链开发上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战略升级。

(三)培育壮大“新字号”,增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动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充分利用农畜资源,瞄准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齐全、产品市场广阔、竞争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引进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深加工装备,培育增长新动力、新动能。积极探索发展新型营养食品产业,注重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坚持传统与时尚并重,在深入开发地域民俗性特色食品产业基础上,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不断提升食品产业层次和水平。高效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顺应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工业企业应用,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产销模式变革,坚持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相结合,实现产品会说话的营销最高境界。

(四)打通产业发展“堵点”,优化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在金融、品牌、三品一标认证、物联网、电商平台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服务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在土地供应、能源保障、基础设施配套、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上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帮助企业破除各类政策性障碍和制约。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黑龙江省融联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哈尔滨股权交易所等平台,为企业和经营主体进行融资,解决资金难的问题;设立引导资金,重点用于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将田间物联网、质量追溯体系、三品一标认证、电商平台、产品推介等都作为公共服务项目,由省财政集中投放解决,为加速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打造精准有效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