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挖掘潜力 推动林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0-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大兴安岭地区政协工作委员会主任  钟志林

 

按照省政协办公厅的通知要求,我向大会作如下发言:

一、我区农业种植业基本情况及增产措施和潜力

大兴安岭地区现有耕地面积266.8万亩,202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66.1万亩,划定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保护区面积35.89万亩。种植结构以大豆为主,2020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249.1万亩。在“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加大大豆新品种引进、选育、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大豆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大豆生产保护区倾斜。提升农机装备配套水平,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以大豆为中轴作物,推进种植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恢复和提升地力,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多措并举实现增产增收,使大豆亩产达到240斤。

二、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

截止20207月末,肉类总产量6200吨,同比下降7.5%,禽蛋产量2200吨,与去年持平。畜牧业上半年产值5.5亿元,同比下降1.5%。我区有天然完整的寒温带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80%,现有草类牧地1624万亩,林下牧地1066万亩,野生的绿色植物、药材、果实、山泉等都是森林猪、森林禽良好的食物来源,大大提高了林下养殖动物的品质。现有耕地266万亩,大多数土地都获得了有机或绿色认证,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饲料玉米种植面积,可为养殖特色动物提供优质有机饲料。我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东北部有黑龙江与俄罗斯相隔,西部有大兴安岭岭脊阻挡,冬季温度低不利于病原性细菌微生物的繁殖,动物感染疫病的概率很小,发展特色动物养殖业相对安全。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潜力

我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9家。产品形成25大系列786个品种,拥有注册商标289个,黑龙江省著名商标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9个,绿色食品认证32个,有机食品认证347个,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北极蓝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我区小麦加工比率达到50%以上之外。我区用地成本低,商业用地基准价格每平方米91-410元,工业用地基准价格每平方米66-176元,为全国最低。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全区境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6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3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农副产品加工用水需求。电力供应有保障,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为78.04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5.3亿度以上,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用电需求。

四、制约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面积较少。全区耕地面积只有266万亩,并且大兴安岭地区已经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可能再进行农业开发,种植业及其加工业受到土地资源制约严重。

(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全区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只有9家,加工转化率仅有19%,企业技术力量不强、研发能力不高,特色产品品种少,品牌效应不大。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多以“原字号”销售,附加值较低。

(三)市场营销体系薄弱。市场意识薄弱,团队意识不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还处于生产为主的阶段;互联网+、电子商务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五、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具体建议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转变,推进我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持续扩张。依托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开发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有机农产品,提升大豆、杂豆、马铃薯、北药加工能力,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打造有机大豆、有机小麦、森林猪等有机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二)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依托我区最北文化、冰雪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极具特色和垄断性的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民俗用品、地域文化传承旅游产品,培育休闲农庄、农园,开发采摘、垂钓等到村到户休闲项目。积极推广“互联网+”发展模式,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网店的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推进我区电商建设向农村延伸。

(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开展对俄合作,利用我区的漠河兴安、呼玛口岸,加强对俄经贸合作。加强与国内附近地区的农业种植加工合作,提升农业种植和加工水平,促进产品出口和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进区外人才和专家,加强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大和省农科院的战略合作,重点支持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及高端、高附加值科技成本转化,畅通研发、中试、孵化、转化渠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