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0-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刘春林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作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重要抓手,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度开发“原字号”的若干意见》,坚持质量兴农调优“头”,接二连三壮大“尾”,勇闯市场做强“销”,千方百计促农“富”。围绕“打造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一目标,我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还需进一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情况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全省粮食加工业运行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据了解,全省粮食加工业总体运行主要特点是:水稻加工业平稳运行,玉米加工业大幅提升,大豆加工业有所好转,饲料加工业持续下滑。加工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19年末,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925亿斤,比2018年增长213亿斤。现有产能进一步释放。实际加工原粮803.05亿斤,增幅10.07%;加工转化率及开工企业产能利用率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市场开拓进一步延展。主营业务收入1188.1亿元,增幅14.84%;实现工业总产值1157亿元,增幅9.84%

2020年上半年,全省粮食加工业有效克服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从疫情初期的低谷中较快地恢复常态,总体运行先抑后扬,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加工量、工业产值、营业收入等指标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区位交通“瓶颈”凸显。我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在铁路、公路、海路、航空等各类交通方式中,均处于末端位置,运距长、成本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于发达省份,物流成本和运力紧张已成为制约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以建三江为例,稻谷运往大连,每斤比吉林贵5分钱。2017年以来,建三江、鹤岗、佳木斯等地临储稻谷流拍率较高,很大程度上是因运费高。同时,每年10月粮食集中上市内运均与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入关产生冲突。据统计,全省每年大约有500亿斤粮食、6500万吨煤炭、1800万立方米木材需要通过铁路运输,粮食购销旺季经常出现“煤粮争嘴”。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受历史、区位、政策等因素影响,黑龙江是粮食生产大省,但并不是粮食产业强省。近年来粮食产量总体上保持增长,但生产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单产较高的玉米和稻谷替代了单产较低的大豆、小麦,尚未实现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粮食加工转化水平相对偏低,没有把丰富的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2017年,全省粮食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9%1.5%,居全国第13位和16位,与其粮食资源状况不相匹配;在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地级市前50名和百强县中,黑龙江只有哈尔滨市和五常市入围,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省有较大差距。

三是玉米、大豆原料价格持续走高,企业成本压力增大。目前,大豆价格接近每吨5600元,玉米最高价格超过每吨2000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5%20%以上,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淀粉加工,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玉米深加工企业在订单收购和建立种植基地等方面少有投入,没有稳定的粮源供应渠道,对政策性粮拍卖依赖性较强,而今年政策性粮食竞拍成交价一直维持在高位,部分企业原料库存不充足,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玉米加工以淀粉、酒精(燃料乙醇)等初级产品为主,主要为下游产业提供加工原料,缺少转移价格风险的能力,增值率低,受下游产业链需求影响较大,疫情前期表现较为明显;大豆加工以压榨为主,占80%以上,产能落后,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大豆食品加工占比不足20%;水稻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较少,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主食产业化加工企业户数少,没有形成规模。

三、对策建议

一是针对我省玉米深加工新上项目较多、粮源保障趋紧的实际,争取国家支持,对储在我省的政策性粮食去库存时向省内大型加工企业予以倾斜,争取尽量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扶持地方粮食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适时研究出台省级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增加精深加工项目投资,研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延伸产业链,对符合条件的玉米、水稻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以及主食产业化项目择优予以扶持,推动粮食加工业提档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我省大豆加工补贴政策,发挥非基因大豆优势,重点支持发展大豆食品加工。

三是鼓励粮食企业发展全产业链经营,支持向种植领域延伸,通过建基地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粮源供应,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服务和推进涉粮百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产业实力和水平。

四是指导企业有效利用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服务建设国家粳稻口粮保障基地和玉米、大豆优质粮源基地,促进粮食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打响“绿色有机、寒地黑土、非转基因”三张牌,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服务,有效对接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解困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