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成龙江第一支柱产业 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日期:2020-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委员、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李应文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全国领先,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础好,潜力巨大,呈加快发展态势。但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量大、链短、销弱、价低”成为制约龙江经济发展的阻碍,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突出表现为,农民对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增加的需求不能满足。生产粮食大部分靠国家政策收购价格竞争优势几乎没有,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效益难上加难。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与农民连接不够紧密。二是农产品供给处于低水平供给平衡阶段,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农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突出,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品牌产品影响力较弱,绿色食品产业没有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农业多功能开发不够,不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新产业新业态还没有形成新消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产业加工项目少,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2019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8万亿元,黑龙江省20191-10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仅为2215.4亿元。三是品牌产品影响力较弱,绿色食品产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没有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标准和质量体系不健全、产品缺乏特色和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还没有形成。产品多为初级加工,缺少高档产品。四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科技创新人オ缺乏。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3.75%是中小加工企业,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高新加工技术。五是资金短缺问题仍然严重。农副产品加工行业普遍存在利润率低、资金周转期长,融资渠道窄,导致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难以改善生产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争当国家现代化农业排头兵,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目标,找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资金资本要素配置,由过去追求粮食产量向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转变,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入手,更多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绿色,优质,安全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绿色稻米、非转基因大豆、优质专用玉米、特色杂粮、食用菌等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作用,聚焦大粮食大农业变成大食品大产业深化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向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长期性方向发展。

二、以资源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家级、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为载体,优化要素配置,推进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以利益连接为纽带,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打造一批领军企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破解农业对地方经济带动力不强难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小农户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

三、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打破以量取胜传统思维,实现由总量提升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影响力。强化源头管控,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农业“三减”,加快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加快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全过程全产业链监管。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坚持整体推进黑龙江区域农产品品牌,防止一地一域单打独斗和无序竞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纳入市、县、乡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创建活动。多种形式与国内绿色农产品、食品主销区供需合作,推进需求市场与生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四、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升级、绿色食品升级、多业态融合升级。积极帮助当地企业与国内领先的科技研发团队、市场营销团队对接,因地制宜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建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乡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积极引导工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走产业联合联动发展道路,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开发,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五、以服务促发展,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要素配置,努力改善企业营商环境,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以市场化取向为抓手,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减少政策的不稳定性。加大品牌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产品创建、绿色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促进绿色安全食品产业在粮食主产区集聚发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不能因为政策调整损害企业和农民利益、挫伤企业和农民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