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过度包装把控垃圾源头 减轻垃圾分类和处置压力


日期:2019-09-29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艳芳


垃圾进行分类和处理意义重大,而遏制过度包装,进而减少垃圾,则是减轻垃圾分类和处置压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源头之举。

一、商品过度包装问题严重,必须高度重视

商品过度包装不仅会带来生态、经济问题,也会增加社会管理难度,应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认识、分析。

一是浪费了资源财富。商品过度包装会耗用更多的资源,这些包装物仅仅起到了美观、增色、增值的作用,没有做到“物尽其用”。如未能回收利用,或回收利用率不高,则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

二是污染了生态环境。被抛弃的包装物,最终成为生活垃圾,加剧了“垃圾围城”负担。我国包装废弃物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在体积上更达到1/2。尤其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含塑制品等固体废物在处理时会带来严重污染,填埋又会挤占耕地等生态保护红线。

三是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过度包装增加了商品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无形中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商品过度包装问题成因复杂,治理难度较大

对商品进行有效包装,可以整合集纳零散商品、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美化增色商品、标明商品属性、提高商品附加值等。过度包装则是在满足基本外在功用后,夸大包装的作用和效果,致使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过度包装问题屡禁不止,花样翻新,既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和文化现象,近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7.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严重,其中76%的人认为非常严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企业追求利益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部分企业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已无提升空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产品的外在包装,甚至形成了“一流靠包装、二流靠服务、三流靠产品”的畸形营销观。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缺少社会责任感,受利益驱使而采用障眼法、升级包装来追求商品卖相,不提供简装产品。

二是部分群众的消费观念不够理性。部分群众注重“礼尚往来”的消费心理给过度包装提供了生存空间,他们在为自身选择商品,尤其在为亲朋好友选购礼物时,更为注重“金玉其外”,通常会选择包装精美的商品。

三是部分企业和群众对过度包装的弊端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和群众不了解何为过度包装,或认为过度包装与己无关,不知道或不顾及过度包装带来的危害。

四是缺少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政策。虽然我国在商品包装管理上有相应的标准和规定,但不够完善和规范,致使相关部门在对企业过度包装行为的监管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执法时缺少“硬气”和“底气”,企业仍有可乘之机和寻租漏洞,无法从根本上有效遏制过度包装行为。

三、治理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刻不容缓,需综合施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消费观念。过度包装的盛行与社会消费观念、社会心理关系密切。在全社会抵制过度包装并树立起节约资源的理念,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广大消费者的参与。要向广大生产者、消费者及经营者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树立正确、理性的生产观、消费观,引导商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诚信建设。

(二)加强法律监管,抑制过度包装。相关行政执法机关、立法机关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堵塞标准和制度漏洞。应对商品包装的三大硬性标准:商品包装空隙率、商品包装层数和商品包装成本占比作出明确规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过度包装行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让违规企业付出高昂成本,增强震慑效果。

(三)严格行业自律,主动发挥作用。在生产和销售企业中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包装行为纳入行业自律和监管的内容。协会领导人和龙头企业要高度重视过度包装问题,并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对内部企业包装行为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