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哈尔滨市垃圾分类 “一分到底”难题的建议


日期:2019-09-29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郑亚楠


2020年底,包括哈尔滨在内的46个城市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先行试点城市;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是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下发的文件。针对我省情况,哈尔滨市无疑具有率先垂范的使命与担当,因此对哈尔滨市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什么是“一分到底”?

指全程分类,即从前端分类到中端运输,再到末端处置,全程都需要系统化的分类。实现源头袋装化、投放容器化、收集标准化、运输密闭化、处理无害化。实际上,城市垃圾分类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儿,2000年,国家就确定过8个全国首批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但19年过去,试试停停,收效甚微。所以,这次垃圾分类的核心定位在一分到底上。

二、为什么要进行“一分到底”?

这与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的疑问并行不悖。目前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办法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填埋一是土地资源占用量非常大,二是直接填埋还涉及环保。有害垃圾埋入土壤,危害数百年都无法消除;干湿垃圾不分,会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影响人类健康。哈尔滨主城区一天产生的垃圾平均在4000-5000吨,而填埋土地的容量频频告急。焚烧看着对土地资源占用不大,但对炉温要求则很高,如果达不到850度以上,会产生二噁英。如果干湿不分,垃圾水分含量高,炉温则很难控制。这也是建立焚烧场时,邻避效应出现的原因。

三、“一分到底”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一)前端分类遇到的问题。

1)人们的理念障碍。目前在哈尔滨四个主城区和松北区(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几十个街道办事处上百个住宅区和公共机构的试点中发现,仍然存在着“靴子还没落下来”、“还没正式开始”的想法,思想上的理解接受和行动上的自觉自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2)公众对分类标准的掌握欠准确。按照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哈尔滨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它垃圾四个类别。其中,把握不好的是在拿走有害垃圾的前提下,对另三类进行干湿垃圾的区分。而只有前端分得越细,分类投放率高,后端处理成本才会越低,经济效益才会越大。

3)分类投放设施待改造。哈尔滨市已确立“区级统筹、街镇主体,示范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建立四类收集系统。这需要投放容器、短途驳运机具标识的规范化,居民区垃圾箱房的设立、改造,以及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确定定时定点方案等工作的细化。

(二)中端分类运输遇到的问题。

1)分类运输专有车量的不足。有害垃圾以及其它三类垃圾的干、湿区分势必要求增加分类运输专用车辆的保有量。

2)垃圾中转站分拣任务繁重。与前端分类投放率水平有关,垃圾中转站的二次分拣压力比较大。据介绍,末端处置不负责分类,垃圾分类主要在前端和中端。

(三)末端处置遇到的问题。

填埋占地与焚烧均面临扩容危机。哈尔滨目前唯一一家有资质的餐厨垃圾回收企业是天人瑞合餐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余吨,占全市总产量的43%。以松北区为例,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是186吨,而天人瑞合只能收运全区17家党政机关和学校共计7吨的餐厨垃圾。2019年天人瑞合要把300吨的设计能力全部达产,占全市总产量的65%,松北区可继续增加80吨的指标。剩下的只能混在其他垃圾里进入乐业垃圾处理厂进行填埋。乐业垃圾处理厂平均每日处理2300吨垃圾,承担了全市三分之二的生活垃圾处理量。尽管操作规范,已修建一座容量为17万立方米的渗滤液应急调节池,以有效防止污染地下水;且禁止生活垃圾未经分类、露天简易堆放,但压力仍然很大。

四、解决“一分到底”的路径在哪里?

(一)尽快出台相关立法。虽然我们不能一步到位像日本那样有8大类40多种严苛的垃圾分类和“不法投弃”制裁,但2019年7月1日起上海率先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必须明确以立法强制性手段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只有在前端通过宣传教育,让60-70%的人都愿意分类,对剩下20-30%拒不执行的人用法律制度来惩罚,才会有社会效力。

(二)教育青年人垃圾分类是生活时尚。80后、90后、00后是全球化的一代,不仅要与世界的物质生活同步,更要与绿色环保时尚并行。一个青年可能有一个配偶、两个孩子、四个父母,还有同事、同学、朋友,垃圾分类要重点讲给青年人,让他们明白爱公益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国际通行法则,一个懂得绿色环保的青年人可以影响一群人。此外,还要从娃娃抓起,让垃圾分类标准、环保教育进入课堂,从小培养起良好的社会风气。垃圾分类肯定不是一代能够完成的,现在只是开始。

(三)重构垃圾分类产业链。从已经进行垃圾分类的哈尔滨市主城区试点实践看,末端设施建设与前端分类能力之间的配套相当重要。随着垃圾分类走向精细,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工投入都会增加,这些成本将由谁来承担?目前市场回收价较高的是纸板箱、次之的是报纸、饮料瓶等,而易拉罐、酒瓶等低值化垃圾大量被废弃,还有尚在混埋、混烧、可转向再生能源的厨余湿垃圾,怎么能让这些不赚钱的“隐形矿山”成为资源循环的“都市矿山”?国务院于2017年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2018年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这预示着垃圾分类产业链的重新构建。无害化是公共性质,应由政府承担;而资源有价值,低价值可回收垃圾的末端处置和循环利用是市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应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或许,政府通过财政、税收、产业、投资等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绿色釆购制度,改变目前财政只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单一性补贴状况才是根本出路。

“一分到底”的垃圾强制分类看似歼灭战,实是持久战。正像一位循环经济专家所说:这是一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2019年2月8日,当东京奥组委宣布“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所需的全部5000枚金银铜牌,将由全国各地回收来的金属垃圾制成”时,我们能感受到东京奥运会尚未开幕,凭借垃圾回收和国民环保意识,日本所获得的环保赞誉和资源受益。可见,垃圾分类,我们无人能置身事外,只是对于这样一项长战略的推进,还需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