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垃圾分类处理规范化、模式化 共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日期:2019-09-29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香港意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佩璇


近年来,垃圾分类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实施《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或正在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纳入立法。今年住建部计划投入213亿元,到2020年底帮助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早在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就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制定了路线图,提出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目标。

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2亿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垃圾围城”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环境生态与居民健康,为十四亿国人敲响警钟。我国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填埋降解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会污染大气、土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危害。而通过垃圾分类能将垃圾处理导致的间接性污染等降到最低,让我国垃圾分类处理走入标准化、配套化、全民化,开发高标准规模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建立严格的垃圾分类处理配套体系迫在眉睫。垃圾分类处理的落实和成效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高低。与国内起步较晚的情况不同,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垃圾分类与处理已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探索,拥有各自的特点及相对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日本垃圾分类细致严格,分为可燃垃圾、粗大垃圾、塑料瓶类垃圾、有害垃圾、资源垃圾等约八大类,分类时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塑料瓶要洗净压扁;回收有指定时间和限制,政府每年会给市民发放垃圾收集年历;垃圾分类除了依靠民众自身的道德觉悟、舆论监督,还有条文详细、惩罚严苛的法律约束;同时政府积极推行环保教育,日本人从幼儿开始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很多日本人会以使用再生纸为荣。

德国拥有全球最高的废物回收利用率,这要得益于它成熟的垃圾分类系统和完备的法案,《废物管理法案》《包装条例》《电池法案》《填埋法案》等,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保,还设有环保警察监督居民日常的垃圾分类。同时政府注重引导,规范市场,如通过实行塑料瓶回收押金制度推动环保回收。德国已建立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数字化的垃圾管理和先进的处理技术极大提高了回收利用率,以绿色方式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政府扶持企业研发废弃物回收处理创新技术、废物预防优化等项目;大学也开设垃圾处理有关课程,注重培养垃圾处理专业人才。

新加坡则着力于从源头控制垃圾和废物回收,尤其在产品包装方面,企业要精简包装,尽量使用再循环的材料。不同于其他国家,新加坡的垃圾分类全靠公众自愿自觉,但回收处理非常严格。垃圾回收企业成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关键,这些企业提供收集服务,居民要缴纳相应的垃圾回收费用。在垃圾处理上,政府规定,垃圾收集商运送可燃垃圾去焚化厂时必须附上运单,标注垃圾类别和垃圾源头,焚化产生的废物和不可燃垃圾会被集中送至垃圾填埋厂填埋。

我国应结合国情及地区需求,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做法,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严格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条例,细化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的各主体责任、权利等。同时奖罚分明,严格执法,约束市场及公众,针对企业及个人落实环境责任,依法监理。政府在各环节从严把关,规范行业风气,保证垃圾分类处理行业的绿色生态与活力。设立地方和区域监察岗,不同部门协调合作、统筹管理,定期反馈居民及环卫部门的垃圾分类情况。

2.从创建规范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综合考量不同种类垃圾的特点及处理方式等,设立绿色的垃圾分类收集办法,促进垃圾分类科学化、精细化、全面化。

3.长期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全民化普及环保理念。在学校及企业开设垃圾分类相关课程、讲座,组织垃圾处理厂参观活动,举办知识普及竞赛、垃圾改造资源再利用创新大赛等,印发垃圾分类手册,用多种形式引导国人尽早接受系统的垃圾分类知识,强化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培养公民持续的固化的的垃圾分类和环保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从源头、生产过程及后续处理上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根据垃圾排放量,对垃圾进行分类计量收费,实行塑料瓶押金制等,呼吁公众从“头”减排。提倡简化包装,倡导推广使用可再生及循环利用材料,推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材料,研发、运用垃圾后期处理低害化无害化材料。从产品生产出厂时就写明其材料及所属垃圾分类,方便回收再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公众分类负担。重点关注垃圾终端处理,开发绿色高效的科技化处理手段,健全可循环材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避免“先分后混”,真正解决垃圾“去向”问题。

5.大力发展垃圾分类处理与回收制造产业链。政府应因地制宜研制垃圾收集运输路线,加强高质量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扶持垃圾运输与处理企业发展,审核垃圾处理、垃圾回收利用企业的资质,给予优质企业相应补贴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发高科技、创新的尾期环保处理与绿色循环技术;支持高校培养垃圾处理方面专业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推出针对公众循环利用环保废物的补贴机制,如以旧换新、积分换物等,形成有活力的垃圾回收处理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