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垃圾分类和处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日期:2019-09-29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香港黑龙江经济合作促进会会长、香港金融发展

协会主席、香港德瑞集团主席  魏明德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让生活垃圾产生量倍增,垃圾围城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从目前全国各地展开垃圾分类试点的经验来看,效果普遍没有达到预期,原因包括在不同居民小区与公共机构展开的碎片化试点规模效应不足;源头分类的效果不明显,居民知晓率与参与度待提升;分类终端设置设施不完善,影响前端投放的积极性

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今年7月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措施在上海实施,近三个月来效果显着。作为考量垃圾分类成果的重要指标,新规落地后湿垃圾清运量显着增加、干垃圾明显减少。截至今年8月底,与2018年底相比,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了5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了130%;干垃圾处置量减少了26%。垃圾分类后,有回收价值的东西不再被湿垃圾污染,干垃圾焚烧成本降低,湿垃圾则可制成肥料沼气等。有企业数据显示,湿垃圾设备的日处理能力提高了11%,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

在垃圾分类这个议题上,日本德国已经做到极致,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走在前列。结合相关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德国目前拥有最完善最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效地进行了垃圾监管。澳洲对于超过标准进行垃圾排放处理的企业征税。在日本,如果企业或个人对垃圾处理不当,将被处以重罚。

法律约束是强之有效的。而要透过政策改变行为习惯,单靠收费和罚款往往不足够还需要多管齐下。

二、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90年代以来,德国的垃圾处理思路由“末端处理-循环利用-避免产生”向“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末端处理”过渡,为了促进垃圾的源削减和回收利用,逐渐建立起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通过与自身利益挂钩,居民的垃圾减量化意识有所提升。目前,美国英国法国芬兰德国韩国日本等国的部分城市采用“计量收费制”,例如特殊有害垃圾和资源垃圾的收运免费;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则指定垃圾袋,按垃圾体积付费。如若上述方案操作复杂,实行有困难,也可采用“超量收费制”作为替代。需要留意的是,在推行时要严防随意倾倒的现象。

三、加强宣传教育、奖励,循序渐进推进

环保理念的形成是潜移默化,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和日本小朋友就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建议通过参观垃圾回收站处理站游戏知识竞赛绘画比赛展览等方式,让青少年幼儿参与其中,让兴趣与成就感成为最好的老师。

每年将垃圾分类说明和垃圾清运时间表发到每个家庭。在政府网站专门的手机APP或发放给居民的小册子上,提供详细的垃圾分类指导;考虑在食物包装中,添加相关指引。运用多媒体展览的方式互动式的展品或装置艺术,展现废物再利用的良好效果。可采用积分奖赏换礼物等方式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快速养成分类习惯。

对于城市与农村垃圾,要因地制宜选择的分类指导运输、处理方式。在初期,分类尽量简单,待时机成熟再细化。现阶段,当务之急是将有害垃圾和含水量高的湿垃圾(厨余垃圾为主)分出来提升焚烧效率,降低处理的危险性。

四、利用税收等手段,重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

光做好分类远远不足够,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的垃圾处理系统,才能有效解决垃圾处理难的环境问题。垃圾分类是源头,而实现垃圾和污染减量,分类处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垃圾填埋比例不宜过高。瑞典人的生活垃圾,被填埋的非可再生垃圾只占1%,36%得到循环利用,14%再生成化肥,另外49%被焚烧发电。

英国利用经济杠杆引导经济行为,将商业税收逐步转移到后继污染者和资源使用者身上,通过实行垃圾征税,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垃圾的填埋量,促进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另外,英国还通过实行政府补贴和设立基金会等方式来鼓励垃圾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建议我省资助废物回收处理行业,为终端企业提供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

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要完善前中末端处置设施,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促进相关科技研发,还需要大量社会资本的参与,建议采用PPP模式,建立持久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营模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发展中国家每年在保健、教育、道路、电力、用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的资金缺口约为2.6万亿美元。联合国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用与私人资本成立私募基金的方式,希望调动全球管理资产进行相关投资。目前,全球机构投资管理资金约100万亿美元,其中投资于绿色有关领域,远低于百分之十。建议我省继续在营商环境、政策法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税收优惠等方面下功夫,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