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智志兼扶功能  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

教育扶贫,是九三学社省委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的重点工作。通过帮扶并监督绥化望奎、牡丹江海林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九莲助学”“九长助学”活动,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到有关厅局了解情况,与基层干部座谈,总结全省社员反馈的信息等一系列的调研、帮扶和监督活动,我们认为:“提高扶贫质量,有效防止返贫”,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就必须更好地实施教育扶贫。

(一)教育扶贫是最受贫困群众欢迎的帮扶方式。同一些“填表式”“算账式”的扶贫相比,旨在挖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扶贫,更受贫困群众欢迎,应成为优先重视并重点打造的一种长效脱贫方式。

(二)教育扶贫是根除致贫病根的最有效方法。从致贫原因来看,因年老失能致贫,因婚攀比致贫,因病治疗不当致贫,因跟风投资致贫,因失去赡养致贫……尽管各有各的不幸,但几乎所有的贫困都与教育的不足密切相关。从脱贫实例来看,因学技能就业脱贫、因儿女成才反哺脱贫、因创业致富脱贫、因科学治疗康复脱贫……所有的脱贫都与良好的教育密切相关。从未来发展来看,简单的、重复的、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只有使“贫二代”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生存技能,才能避免产生新的贫困。

(三)教育扶贫是引导自主脱贫的最佳方式。由于长期的包办式扶贫,特别是过去争戴贫困帽子的畸形现象,使“穷光荣”“穷有理”“穷有利”错误观念在一些干部群众中根深蒂固。要根除“爱贫”“守贫”“乐贫”的腐朽思想,营造“以贫为耻,脱贫光荣”的氛围,实现“人穷志不短”“穷人也有精气神”,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扶智”与“扶志”的双重功效,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自主脱贫。

尽管我省教育扶贫成效显著,但还有一些现象不容忽视。一是简单化,把教育扶贫简单理解为捐资助学。例如,“给钱了就完事儿了”,不详细了解贫困家庭状况,不发挥学校和老师的监督作用,使助学款被用来还债、赌钱、喝酒,失去意义。“安上网络教育就都好了”,没有注意到先进设备无人会用而闲置、弃置的问题。“让农民学到技术就成了”,没有关注培训后提升增收能力的问题。二是片面化,把教育扶贫局限于未成年学生。重孩子,轻成人;重基础,轻职业。没有使教育在提高成年贫困人口自主增收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缩小了受益范围,削减了扶贫实效。三是短视化,把教育扶贫当作阶段性措施。没有看到城乡间在师资水平、管理理念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还有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好地推进教育扶贫,就要落实好习总书记用“绣花”功夫的要求,肯做长打算,肯下慢功夫,肯用大气力。建议:

(一)进一步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更可持续地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在控辍保学的基础上,对贫困未成年人口进行普查登记,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明确帮扶对象。持续引导社会力量采取各种方式参与教育扶贫,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贫困学生,“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良好局面。

(二)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更广泛地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农村电教设备应用水平,靠网络缩小因师资水平造成的教育差距;加大交通助学补贴力度,靠政策解决“路远不愿上学和上不起学”的问题。把基层助教经历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靠机制解决“好老师到不了农村”的问题。

(三)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增收功能,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加强成年贫困人口职业教育,鼓励开展免费培训、订单招聘,切实改善技术教育后的就业保障。对学到职业技能并到城镇就业的农民进行补贴,使他们在家致富有门路,进城就业有出路,在创业、就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