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难点”“痛点” 助力精准脱贫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如期实现所有户退出、村出列、县摘帽可谓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压力巨大,而且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唯有以敢挑重担、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整改,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登高才能望远,对症才能下药。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着力,理清思路、创新举措,科学布局、整体谋划。但是,从专项监督工作中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仍有些部门脱离基层制定政策,致使基层干部操作困难,即使发现了政策不接地气,也都不敢提意见,甚至有的政策变动性大,导致基层做了许多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二是从我省实际情况看,产业扶贫虽然发展很快,但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产业“小、散、弱”的现象,产业不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在贫困县表现尤为明显,这也是制约我省各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因素。三是省际交叉互检、国家财政审计、第三方评估和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等不同层面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四是仍有个别驻村领导干部大局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作风不扎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帮扶工作成效。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指导基层工作的针对性。为此,要充分科学论证出政策,无论制定出台任何扶贫政策,都要本着实事求是、易于操作、切实可行的原则,多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少拍脑门决策、少坐在办公室发文件,确保各项政策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要自我否定改正不足,就现已制定出台的住房、医疗、金融等扶贫相关政策也要进行一次“回头看”、开展一次效果评估和基层评价,对那些执行难度大、基层反映突出、群众不满意的该纠正的纠正、该撤销的撤销、该完善的完善,比如,“四账”中的收入支出账设置、扶贫工作培训会效果、各类表格填报、自设第三方评估和50万元的驻村专项扶贫项目经费使用以及对帮扶责任人每周入户一次的要求等等。要敢于创新工作方法,可尝试研究推行扶贫办+统计的工作模式;可有益借鉴河南兰考贫困户档案只有18页资料的做法;可灵活使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可统筹考虑贫困县财政收入、贫困人口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制定有针对性、差别化的帮扶政策措施等。

(二)注重产业扶贫质量,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的持续支撑力。没有稳定可靠的产业,就没有稳定可靠的脱贫。因此,要坚决克服跟风思想,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村施策,不允许搞“乡乡点火、村村冒烟”同质化、低端化、低效化的短命项目,充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等要素,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可持续的高质量产业发展格局。要实施整县推进,依托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条上分享更多红利。要综合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农村,围绕资源优势、整合扶贫资金、股份合作经营、联动共享发展。要注重培育有思想、有胆识、有责任心的本地中青年力量,对缺少发展资金、技术的“潜力人才”,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补齐精准脱贫的保障短板。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既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也是贫困人口的退出标准,更是检验全省上下是否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底线标准。所以,要更加注重贫困户基本生活、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的支出能力,既要重视收入性贫困,更要重视支出性贫困。要进一步压实行业扶贫部门责任,推动政策向难题聚焦,向低保户、重病户、残疾户、危房户和孤寡老人等重点人群倾斜,让政策保障更加便民、利民、惠民。比如,依安县就将医保统筹电子终端系统延伸到村,实现了农村居民不出村就可以买药报销医药费。要坚持阳光扶贫,注重政策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执行标准、严格规范工作流程,确保社保政策兜得住、兜得准、兜得好。同时,还要加快全省乡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步伐,统筹推进贫困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

(四)推动整改落实,进一步防范扶贫工作不准不实问题再发生。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要全面梳理问题,重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并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要细化落实整改责任,切实按照单位职责法定化、层级责任清晰化、责任对接无缝化的要求,将整改问题全部细化、固化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员,为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不竭的源动力。要严肃问责追责,对问题整改不重视、工作敷衍拖拉、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成效不明显的,特别是在国家组织的各类检查中影响全省工作的,要启动问责机制,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以高压的震慑态势推动问题有效整改,促进各项基础工作更加细致入微、扎实精准,全面提升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五)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精准扶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要形式多样进行宣传,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通过消息、评论、访谈、通讯、特写等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展现全省干部群众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生动实践,不断扩大脱贫攻坚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比如,拜泉县利用二人转、拉场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广大群众对各项扶贫政策的了解和理解,深受基层百姓欢迎。要重点突出政策宣传,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把与贫困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举措,特别是产业扶持、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和社保兜底等说清、讲透。要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宣传,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政策依赖症”、“等帮扶、靠低保、要救济”心理,尽快唤醒脱贫“主角”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着力打破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牢固树立自立脱贫、勤劳致富良好导向。

(六)抓好驻村帮扶,进一步转变各级扶贫干部的工作作风。要持续加强对各级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教育管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展符合工作实际需求的业务培训,让他们在学习领会、宣传解读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要督促各级帮扶部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第一手资料,并紧密结合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实现集中支持、综合支持、连续支持,不断巩固和扩大帮扶工作成果。同时,还要抓好“两委”班子建设,密切各级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强大的帮扶工作合力。另外,也要适度开展监督考核,督促各级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尽职尽责、埋头骨干、创新作为,以作风大转变、业绩大提升重塑新时代驻村帮扶干部不畏艰难、敢打敢拼、能打硬仗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