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产业扶贫的“硬道理” 夯实精准扶贫的新成果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省委秘书长  孔令全

最近,围绕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提高扶贫质量,有效防止返贫”的议题,我深入到原省政协“包村带镇”的扶贫点——现今哈市呼兰区康金街道的小赵村,以小赵村为重点附带对原康金镇(康金街道)的扶贫工作进行调研。

康金街道位于哈市区东北大约130公里处,交通便捷,北与绥化市接壤,距离绥化市区60余公里,位置正处于哈市区和绥化市“一小时经济辐射圈”内。有常住农业人口5万多。省政协在1997——2000年四年的包村带镇工作中,尤其是后两年在面临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省政协包扶干部首先是聘请东农专家和农经专家到小赵村和农民多次论证改变传统种植结构的必要性,针对当时周边地区尚无规模化棚室蔬菜种植的现状,以及小赵村便利的交通条件,包扶干部和小赵村村委会果断地决定将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和包扶资金打包使用,在当时的康金镇破天荒地发展20栋反季节棚室蔬菜种植,请来东农专家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棚室菜,在第2年就收到良好效果,平均每个种植户收益近万元。以后随着农民对棚室菜果菜种植技术的掌握,以及周边地区对小赵棚室菜的认可,农民种植棚室蔬菜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递增。在当时迅速形成一个传统大田作物种植、陆地蔬菜和棚室蔬菜种植、正大肉鸡养殖产业化三头并进的良性发展布局,小赵村一跃成为哈尔滨市农村“百强村”之一。在省政协撤点的十八年中,小赵村成为周边地区发展棚室蔬菜种植的示范村和孵化器,从这里培养输送出去的棚室菜农先后近几十人。棚室菜种植能手冯瑞还被高薪聘请远赴俄罗斯大农场,成为指导当地农民种菜远近闻名的中国棚室蔬菜专家。

省政协在小赵村成功的扶贫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仅仅“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还不够,在好支部的基础上还要加一个好项目。这个好项目就是在农民找市场、找企业对接的前提下的产业扶贫。以正大养肉鸡为例,过去在效益好的时代,平均每栋鸡舍年净效益达二、三万元。当时全村有56户参加正大养鸡,占全村十分之二的户数都参加进来。农民和企业的成功对接,是实现农民迅速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在养殖成本低,效益大的时代,小赵村养殖户全部脱贫致富成为家境殷实的万元户、十万元户农民。

但近五年来因为肉鸡养殖成本上升,小赵村养殖户又全部退出,只剩下了当年省政协包扶的成果——反季节棚室蔬菜种植业成了“一支独秀”的“聚宝盆”。

目前,全村被列为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精准扶贫对象户为16户42人。全部是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其中因病(残)致贫12户28人,占全村总户数的2.1%,因学致贫为4户13人,占全村总户数的0.7%。统计显示,因病(残)致贫依然在严重困扰着部分小赵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而在病残对象中有不少人原本在正大养鸡项目中足不出户地做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劳动即可补贴家用甚至治病费用。这充分说明产业扶贫对迅速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性,搞好产业扶贫才是当前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

产业扶贫,可以分为外源性产业投入扶贫和内生动力型产业脱贫两种。类似正大养鸡和省政协到村子里盖大棚扶贫称为外源性产业投入扶贫。在省政协撤点以后,康金地区通过招商引资也搞了一些外源性产业,但除了与玉米生产有关联的糠醛厂效益起伏不定地经营了若干年之外,其它均无业绩建树。主因还是市场问题。因此外源性产业投入的成功与否要看它产品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度,省政协的棚室蔬菜之所以站稳了脚跟就是因为市场的迫切需要。

类似像阿城亚沟镇在村民自发政府助推形成的粘豆包产业脱贫,称为内生动力型产业脱贫,它和市场紧密结合成为带动全省农村地区产业化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目前,我省内生动力型产业脱贫的典型还是太少。这主要两方面原因:

(一)乡镇一、二把手普遍缺少长远打算,短的两三年一换,长的不超过五年。乡镇一、二把手频繁的调动是他们普遍想当“太平官儿”不想积极作为的外因。而内因是办企业、找市场不如坐办公室舒服,乡镇企业一旦办砸了还要影响自己进步。

(二)从农民自身来说,东北地区农民普遍缺少南方江浙农民的创业当老板文化意识。没有这种意识就无法把眼前的丰厚农副资源做强、做大。以小赵村为例,“农二代”、“农三代”宁肯到大城市“戳大岗”打短工,也不愿留在村里的手工作坊当小老板。《农民之友》杂志曾有幅漫画说改革开放之初,一位爷爷辈的东北农民与一位爷爷辈的江浙农民同时为外企打工,不同的是时间到了爸爸辈时东北农民接班仍在打工,那位爷爷辈和爸爸辈江浙农民在外企学到一技之长后外出闯市场创业去了。时间再到孙子辈时,闯市场的江浙农民当了大老板,东北农民的孙子再从爸爸手中接班给江浙农民老板打工。由此循环返复,我们东北农民没有闯市场的创业文化意识,就很难跳出脱贫的怪圈。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不想当老板的农民也不会是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但在类似小赵村这样相对富裕村里,目前老农民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农二代”、“农三代”又普遍存在着不愿务农,不愿意留村从事商服行业的现象。例如现在承包大棚的多数是外村人。过去村里效益不错的豆腐坊、烧酒坊手艺人老了,手工作坊的“香火”也就从此断线了。他们的子女宁愿在城里“戳大岗”打短工,也不愿接前辈人的手艺活儿。这些过去足不出村“粮头菜尾”的“过腹”加工增值事业,已经和“农二代”、“农三代”们渐行渐远了。

而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原康金镇的乡镇企业粮油加工、砖厂、汽水厂、冰棍厂、酱菜厂等,由于体制和机制不活等诸多原因全部下马。包括以消化玉米棒芯为原料的糠醛加工厂最近也因环保不达标而停产。属于“食头工尾”性质的手工作坊目前只剩下是各村唯数不多的小烧酒坊还在维持着。现在,在康金井人吃一块雪糕,产地最近的是哈尔滨松北区出的,商品大酱是外地产的许氏大酱和香其酱,咸菜则是更遥远的四川。可以说“无工不富”的现象在困扰着康金井这块盛产着多种农作物的黑土地。

座谈调研中,村干部说省政协在帮扶中是真想、真做、真出效果,比如镇里的十字街水泥路建设工程,坚持了高标准、严要求,从1998年通车至今20年,天天跑载重车和拖拉机今年才开始首次局部大修,堪称是省内质量最好的乡村公路。省政协包扶的20栋蔬菜大棚,从1999年开始一直是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由省政协积极出面联系的“邵逸夫教育基金”建设的康金镇二中教学楼仍在为教育脱贫贡献力量。他们评价省政协包扶干的是一项暖心的工程,立的是一块民心的丰碑。

但这些年其他单位对康金的扶贫一直停留在年节为贫困户送点大米、白面再照张“像”走人的面子工程上。小赵村干部评价说:这不叫扶贫,而是慈善救济。这些根本不起作用的扶贫,包括这些年来各级扶贫干部的差旅费和补贴在内,也是一笔看不见、摸不着的巨款。用这笔钱为康金地区盖一个酱菜厂也比这种面子工程好得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考察时指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调研中,村干部也发出了对康金街道“无工不富”产业扶贫的感叹。他们迫切希望重振乡镇和村兴办企业,以培育康金街道和村的自我造血功能,同时以乡镇企业和村企业来有效拉动农副业和服务业,延长农民的就业链和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产业扶贫的成功与否更主要的是依赖于当地优势的农副产品资源与市场机制的有效对接。以发展康金地区酱菜生产为例,它属于低端技术和人民饮食必备的产品,在康金地区有丰厚的物资储备资源,有成百上千的酱菜制作能手,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完全可以在康金和周边地区市场内销。在企业规模大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当地人工价格低廉,“一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占领哈尔滨和绥化两个酱菜大市场。然而这些省委、省政府一再倡导的“农头工尾”和“粮头食尾”的低端工程却至今无人在想在做。其实四川的“老干妈”、“郫县的豆瓣酱”都是从最初的手工作坊起家,借助川菜在饮食界的影响力迅速做大做强走向全国、全世界的。

再以我省的阿城亚沟镇发展粘豆包生产销售为例,它的起因竟是1985年冬天,下苇屯村民陈金生,一不小心把做粘豆包的米“淘多”了,便突发奇想:何不背到哈尔滨去卖了。陈金生一冬天只跑了几趟道外,300多斤黏豆包就跑没了,每斤6角钱,毛收入200多元,几乎是生产队时一年的收入。第二年,卖黏豆包的队伍翻了番,黏豆包销量也翻番。翻到1998年,亚沟镇被农业部评为“中国黏豆包第一镇”。而到了2004年,亚沟镇有35%的耕地种上了黏玉米,有2100户农民加工黏豆包,黏豆包产量900万公斤,实现利润950万元,产品俏销全国各地。2005年,亚沟镇政府为做大做强黏豆包产业,允许有实力的民营食品企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使用“亚沟”牌黏豆包商标。这更助推了亚沟牌粘豆包在全国市场的迅速扩张。据《东北网》报道现在亚沟的农民在春节前后几天,到哈尔滨市场卖几天粘豆包,一两千毛利润就能挣到手。

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围绕“农头工尾”和“粮头食尾”供给侧改革前景广阔,不仅能最大程度减少产业扶贫中项目选择难、市场定位不精准的风险问题,而且在康金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发掘空间,在全省宜牧、宜粮、宜林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各自发展空间。它便于充分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农副产品优势,有利于促进农民不离乡离土在家门口就业,就看你有为还是无为。

当前,我省精准脱贫的对象主要是人均收入低于三千元的特困户,我在小赵村和大用镇沈八村的抽样调查,显示这些低于三千元的特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残致贫。目前村干部有信心帮助他们在限定时间前精准脱贫,但却不敢保证他们因天灾等自然因素再次返贫。此外还有人均三千元至五千元左右的困难户称为边缘户,其中小赵村14户,沈八村34户要比特困户略多,这类主要是五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搞不好就是下步潜在的精准扶贫对象群体。精准扶贫攻坚任务格外艰巨。从近几年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看,农民主要收入的来源已不是农业和养殖业,而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因此,下大力气抓住产业扶贫的“硬道理”,是夯实精准扶贫新成果的关键。青岛市在精准扶贫方面已经明确每年帮助村庄至少引进一个产业项目或落实1至2项产业扶持政策。重庆更是逐村布局“脱贫产业”。

就此建议:

(一)要切实改变以往扶贫成果验收方式,把号准脉、开好方、见效果的实实在在的产业扶贫成果做为验收标准之一。

(二)要把培养农村经纪人发展农村和乡镇产业,激活乡镇和村的二三产业纳入到精准扶贫考核和对乡镇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中来。实行有为者有位,二三产业搞不好的应当追究其领导责任。

(三)宣传部门要向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样,多宣讲一些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的成功典型,让典型做好“鲶鱼效应”,激励我省青年农民做敢于创业当老板的有为青年。

只有广大农村和乡镇的二三产业彻底激活了,让它焕发出巨大的带动力,才能引导广大的农民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快速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