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扶贫质量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陶福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进行部署。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到来,我国扶贫工作也进入到重点时期,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作为提升国民基本素养和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扶贫不能仅仅依靠乡村物质资源的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建设来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须辅以智力层面的全面提升来使贫困户在精神上彻底摆脱穷根。因此教育扶贫工作不容忽视。

作为新时期指导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一、准确把握教育扶贫的内涵

教育扶贫就是要求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中,高度认识与重视教育事业的地位与作用。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最主要的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当前仍然还是处在教育贫困、思想贫困、科技贫困、文化贫困、观念贫困之中。实施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千方百计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思想素质;只有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提高,才能增强造血功能,才能产生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引导贫困人口穷则思变,引领贫困区域内的有行为能力的人去研究自身所处环境资源特色与优势,并有足够的欲望与能力去开发利用,使之走出贫困。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就是要求在未来实施扶贫战略中,要转变传统的扶贫理念,调整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扶贫政策,创建新的扶贫模式、建立全新的扶贫体系、实施有的放矢的扶贫措施。教育扶贫的重点就是要调整传统的扶贫政策、扶贫模式与扶贫思路,要把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作为重点和实施解决的入口。这就要把教育纳入帮扶对策统筹安排扶贫规划,推进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业态协调发展。目的在于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科技素质,并整体推进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我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小规模学校和微型学校运转困难,边远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精准扶贫要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既要“兜底线”又要“促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做起,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二)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本领。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提升人生价值、摆脱代际贫困的有效方式。贫困家庭学子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增强致富本领,实现一人高质量就业带动全家脱贫。在脱贫攻坚阶段,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极为迫切的民生需求。应当按照着力“拔穷根”的思路,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加快培养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泛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三)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功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参与精准扶贫,就是要把提高服务能力作为助推扶贫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智力支撑功能,不断提高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近几年贫困地区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短缺、整体素质较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精准扶贫,要把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点工程”。

(五)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当前广大贫困地区农村不容忽视的庞大特殊群体,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要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扶贫的长远功能,必须把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教育精准扶贫重要内容,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家校联动、多方发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切实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效机制。

三、教育扶贫的对策

(一)确保精准。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做法,实施“精准滴灌”。要做到精准扶贫,一方面,对象要精准,真正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扶持政策,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另一方面,措施要精准,真正针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困难和需要,并区分不同学段的不同需要。当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准确的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准确跟踪、精准到位。

(二)自强自立。教育扶贫的目的在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其核心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读写算能力及技术技能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稳定就业、提高收入,从而摆脱贫困。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因此,教育扶贫必须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提高,要使受教育者自强自立。特别是在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等层面,要加强对所有学生包括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准备、生涯规划、自我努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树立奋发有为的意识,实现稳定就业。

(三)讲究方式。在实施教育扶贫过程中,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帮扶或特殊支持,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宏观政策或者具体措施可以大张旗鼓宣传,尽可能做到人人皆知;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则须润物细无声,顾及其内心感受,不可伤害其自尊。

教育扶贫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涉及教育、财政、人社、民政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必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做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实施帮扶、精准管理贫困对象。因此,政府作为扶贫的主体,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应当在帮扶模式、帮扶过程和政策设计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对制约和影响教育扶贫的关键问题要及时给予支持,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其次,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近年来,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力量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从政府获得扶贫资格。在教育扶贫领域,广大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脱贫攻坚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应该积极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利益诉求,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功效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