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脱贫攻坚面临的几个问题与建议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大庆市政协副主席  张洪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把手”工程、第一民生工程予以重视,按照“精准扶贫”基本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当前我省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陷入了“福利陷阱”,产生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是扶贫引发群众争当贫困户。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帮助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出台了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以及泥草房改造补贴、干部企业帮扶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让在册贫困户得到了实惠,享受到政策性收入少则2-3万元,多则4-5万元。比如泥草房改造补贴款,2017年大庆市贫困户就比非贫困户多得2万多元;再比如住院就医,贫困户要比非贫困户多报销5%;还有扶贫项目分红、干部企业包帮扶送钱送物,使贫困户受益颇多。由于政策的累加效应,使贫困户与边缘户的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政府、干部的高度重视,让贫困户荣耀感倍增,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以“贫穷为耻”,反以贫穷为荣的不良风气,导致部分群众不琢磨如何通过劳动挣钱,千方百计争当贫困户,争取享受扶贫红利。同时,因争当贫困户产生很多新的矛盾,导致上访事件激增,影响社会稳定。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意识问题不解决,农村很难实现彻底脱贫。短期内,在政策扶持下实现了脱贫目标,等扶贫期一过,扶贫政策取消了,依然会返贫。调整扶贫政策、提高农民素质、树立社会正气是做好当前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是有些扶贫举措成为扶贫扶懒。扶贫的出发点是让每一户、每一个人都不掉队,都过上小康生活。我省人均耕地较多,除了天灾病业等特殊原因,只要勤劳肯干,勤俭持家大多数都在贫困线以上。可是,在贫困户的精准认定上,除了人均收入这个硬杠之外,还要参照“两不愁,三保障”这些参考指标。由于把泥草房纳入危房和作为认定贫困户的重要指标,这就把一些懒汉都扩进了贫困户。一般勤快的老百姓,因为近些年修了砖瓦房,虽然也较为困难,但评不上贫困户了。论收入水平,都差不多,结果,自己自力更生、勒紧裤带,为孩子娶媳妇有的在城里买了楼房,有的自己翻建了砖瓦房,虽然背了一屁股债,但不符合贫困户标准。而一些成天游手好闲,打牌赌博,不干正事的、好吃懒做的、怕出力下苦的,因为近几年没有修新房子,自己住的还是土坯房,就通通都成了贫困户,享受政府白给修的房子。这让很多村民心理不平衡,也不公平。有些人说政府不是扶贫,是扶懒汉。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变相地鼓励了不劳而获的行为,影响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脱贫的唯一出路。为此,各级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无论在资金还是在人力上都加大了投入力度。然而,从实际落实的效果看,大部分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很大程度都是政府运作,出现政府急群众不急,上热下冷的局面。产业扶贫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要有群众直接参与,要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取得群众的认可,收到长期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当前,我省各地由政府扶持的一些产业项目大多都是以返利分红的方式给贫困户返钱,贫困户参与度不高,比如有些县区的托牛入场、光伏发电、托猪入场等产业项目,都是由政府包办运作,贫困户坐等分红,分红期三到四年,每年分红2000元到3000元不等,三年以后农户收入又成了未知数。这种短期的分红式产业扶贫势必会出现返贫现象,有待观察。

四是乡村环境改造效果不佳。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各地市都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重点,投巨资进行道路、给排水、绿化美化、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然而,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欠帐多,加之农村人历史养成的生活习惯——住土房,烧柴草,养家畜(禽),随处丢放垃圾等,虽然路修了,树栽了,可是垃圾还是随处可见,柴草到处都是,尤其是随着年轻人的进城,农村人口骤减,大部分村屯成了空壳村、老人村,一条街没有几户人家,倒塌的房屋到处可见,导致村屯破败不堪。虽然政府投了很多资金,改善人居环境,但是农村面貌依然如故,没有多大的改善。投资效益不明显,扶贫资金浪费。

五是社会保障不到位。脱贫攻坚的保底政策就是政策兜底。然而,由于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过低,面对庞大的贫困群体,低保政策难以起到养老保障作用。从当前农村贫困群体的构成看,60岁以上老年群体占70%以上,身体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较多,养老问题不好解决。农民养老,历来靠儿女养老送终,而许多贫困户子女没有能力养老,有些不尽孝的子女把老人推向社会、政府,造成老人生存困难,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虽然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即农村人口每人每年缴纳100元,加入养老保险,其结果是15年后,每人每月才能领到100多元。对已经达到60岁的农村老年人,每月靠领到的60至70元不等的养老金养老,只是杯水车薪。农村养老问题事关农村老人幸福,事关脱贫攻坚的成败。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庞大,高龄老人增速快,空巢老人比例高等问题,改进农村养老体制机制已经是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贫困户“进出”评定标准体系。做到贫困户该进则进,该出则出,坚决杜绝扶贫扶懒汉、养懒人的现象,确保扶贫政策的公平性。贫困户和低保户要统一评判标准,全省要统一制定一个标尺,用一个尺子进行衡量。同时,要把60岁以下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农户、家有较大额存款却居住泥草房的农户、以及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老人户都要纳入贫困户评定的否定指标,不能评为贫困户,还扶贫政策以公平。

二是探索实行“三保障”政策的普惠性和一致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让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红利。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应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而非阶段性特别扶持政策来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按照扶贫脱贫“三保障”标准,完善现行危房改造、教育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且覆盖包括农村贫困户、脱贫户在内的全体城乡家庭,使得无论是“十三五”时期还是此后时期,无论是目前的农村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只要不能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都能通过以上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三保障”。这样的制度性措施,既符合扶贫脱贫措施的有效性原则,又符合长效性、公平性原则,能够避免非贫困户抱怨贫困户和扶贫政策措施的现象,消除对现行扶贫政策措施能否确保“十三五”时期以后持久脱贫的担心。

三是结合本地实际发展扶贫产业。发展扶贫产业要立足当地优势,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扶贫产业才能得到发展壮大,群众才能长久得到实惠。在继续做好政府扶持的产业项目基础上,挖掘本地能人,带头组织发展农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让贫困户带地入社,发展规模生产,提高农业产业水平,从而解决贫困户持久增收问题;引进城市工商资本,发展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之路,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真正把贫困户变成生产工人,把贫困户的耕地变成产品基地,让贫困户实现长久受益,才能避免返贫。

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看,农村脱贫问题,很大程度就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了,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也就完成了,否则,脱贫也是暂时,不稳定的。建议我省结合农村实际,集中建设老年社区或老年公寓、社区卫生室等公益性养老设施,进行集中与分散结合式养老,应对农村老龄化养老问题;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减轻农民就医负担;组织社会捐款和单位帮扶款建立扶贫救助基金,重点对那些因病因学等突发性事件致贫的农户进行救助;将扶贫资金投入到增加农民养老待遇上,惠及全体农民。如果农民的养老金待遇每人每个月能达到500元,脱贫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五是科学规划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组织专业队伍,按照新农村标准,对乡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撤并人口少的自然屯,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中心村。目前,有很多村屯都变成了空壳村,年轻人都进城,只剩下一些空巢老人留守在农村,小的屯剩20-30户,大的屯也不足50户,再搞一些长久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显然是一种浪费。借着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力时机,变分散建设小而散的村屯为集中资金高标准建设中心村,按照新农村标准一步建设到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同时,建议利用撤并村屯倒出的宅基地招商引资发展扶贫产业,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