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真贫 扶保障 扶产业 扶思想 切实提高扶贫质量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鸡西市政协主席  于金才

一、坚持精准方略,扶真贫

建议把“精准”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精准上再聚焦、再用力,认真解决识别、退出不精准问题。一是识别标准要精准。要认真对照贫困户识别标准,特别是要聚焦特殊困难群体的识别工作,尤其是这部分特殊困难群体中还同时存在“三保障”未解决的,要进行重点甄别。同时,要与卫生、民政、残联、住建等行业部门及时进行数据比对,确保情况真实,符合实际,评选有据。二是操作程序要精准。严格执行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程序,做到步骤公开、结果公正、档案规范,提高扶贫对象识别退出质量,切实做到把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全部纳入。对脱贫人口要注明脱贫措施,既要说清楚有多少人脱了贫,也要说清楚怎么脱的贫。加强动态管理,对新发生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对退出的贫困人口及时核查,防止错评漏退,切实提高精准度。严把贫困退出关口,按照“应退尽退”的要求,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贫困退出质量。三是帮扶路径要精准。对经确认的贫困户,在分析清楚为什么贫困、怎么贫困的原因基础上,县(市)、乡(镇)、村等组织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分类把握贫困户致贫原因,与贫困户共同研究脱贫路径及方案,要做到“帮什么、怎么帮、如何帮到点上”精准到位,切实达到因户施策、路径清晰、项目精准。四是脱贫成效要精准。要达到脱贫一户、满意一户、稳定一户,脱贫后要继续强化帮扶,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

二、坚持政策到位,扶保障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应针对地方实际,严格执行中央的要求和现行标准下的政策。一要落实好健康扶贫政策。要加强乡(镇)、村基层卫生院(所)建设,配齐配全基本医疗设备和常用医疗药品,保障好本乡(镇)或本村村民的基本医疗和用药需求。要加强基层卫生院(所)医护人员的能力培训,及时有效诊疗农村常见疾病。要加强医疗政策宣传,让贫困户知道自己享受了哪些医疗政策,看病少花了多少钱,消除政策知晓的“盲点”。应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兜起来,探索互助养老、设立公益岗位、提供共有产权住房、设立孝善基金、利用商业保险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二要落实好住房保障政策。应对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没有做危房鉴定的,抓紧时间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鉴定,确保贫困户危房鉴定一户不落,每户都要有鉴定单,知晓率要达到100%。要加大资金投入,采取翻建、维修、租赁、置换、建设幸福大院等多种途径,保障贫困户住上安全房。要建立贫困户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及应对机制,确保贫困户住得安心、放心。要坚持危房改造标准,坚决防止超面积建房、贫困户负债较重等问题发生。

三、坚持项目拉动,扶产业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最长久的扶贫,事关脱贫攻坚全局和脱贫成效的稳定和持续。一是科学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前提。结合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破除思想短视和短期行为,制定产业扶贫的中、长期规划。建议,坚持从我省市、县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县(市)、乡(镇)、村及农户产业脱贫发展规划,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政策和要求。二是引进好的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基础。应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产业规律,结合本地资源、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选准选好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扶贫项目。要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项目支撑,因人因户制定特色规划,通过合作社带动、庭院经济、特色养殖、光伏发电等措施,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三是培育致富带头人是产业扶贫的关键。要按照《关于选好选准致富带头人的通知》(黑扶办函〔2018〕20号)文件要求,经过本人申请、村两委推荐、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考察、乡镇政府审核、县(市)扶贫办审核等程序,抓紧培育致富带头人,特别是适合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四是密切利益联结是产业扶贫的重点。要通过推广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带资入股等方式,让贫困户与经营主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获得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红利,防止产业扶贫“扶富”不“扶贫”现象发生。

四、坚持宣传引导,扶思想

扶贫先扶志,要解决物质上的贫困,更要解决思想上的“贫困”。目前,一部分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的群众把享受政策视为占便宜,有的贫困户具备条件也不愿意退出贫困行列。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政策支持的力量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发挥“撬动”和“助力”作用,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要强化主角意识。既要送温暖,又要送信心,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树立信心和斗志,让贫困群众意识到自己才是脱贫攻坚的主角。要加强技能培训。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贫困户开展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技能转化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要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教育引导贫困户自强不息,树立勤劳致富思想,形成“自力更生致富光荣、等靠要可耻”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