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产业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晓杰

按照省政协关于以“提高扶贫质量,有效防止返贫”为主题的征稿有关要求,围绕产业扶贫这一专题,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并结合工作实践,就当前产业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意见建议。

一、目前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地方的产业扶贫工作处于“有业态,无产业”的初级阶段。扶贫产业发展多数存在“有项目、无链条”和“有品质、无品牌”现象。扶贫产业项目“老字号”、“原字号”较多,多以种植业、农牧业等产业为主,扶贫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不具备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部分扶贫产业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优良,但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叫不响,“好货难卖好价钱”。例如:我省有些采摘园是“互联网+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园内栽培各类有机地产蔬菜、经济作物、特色种植和观赏瓜果。目前销售途径主要是市区内农户批发和餐饮企业订购,没有较好体现绿色有机产品的应有价值。

(二)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以弱带弱”现象较为普遍。产业扶贫龙头企业较少,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工作成效不显著,市场主体培育面临“有资源缺规模、有产业缺龙头、有资金缺项目、有项目缺技术”问题。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部分合作社管理不规范、经营效益不高,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能力还较弱。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500家左右;加入合作社农户5.8万户。

(三)扶贫资金量化入股模式难以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贫困户自身文化和身体素质相对低,产业经营能力较弱,一些基层以“特惠贷”资金入股经营主体的方式发展扶贫产业现象较为普遍。一般是以小额贷款购牲畜入社与企业抱团发展,贫困户与扶贫企业建立至少5年的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机制。这种模式,让不少贫困户短期内增收脱贫,但难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还会使有些贫困户产生“坐等分红”的惰性。

二、产业扶贫有关建议

(一)进行“规模化优强、小众化特色”规划布局扶贫产业体系。我省各地的大豆、玉米、小麦等种植业扶贫产业基础好、潜力大,可作为全省性主导扶贫产业。对我省在全国具有独特优势的汉麻、中药材、食用菌(夏菇)、小浆果加工(蓝莓)、矿泉饮品等地域特色扶贫产业,以实现小众化向规模化转变为核心,按“长短结合”进行规划、布局、扶持,提升特色化竞争力。对在全国虽无规模和特色优势但有生态品质优势的蔬菜、优质稻米、蛋禽牛羊等同质化产业,以实现品质向品牌转变为核心,重点实施“高效农业有机化战略”,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互联网+定制农业”,推进大众化产业品质化发展。

(二)培育市场主体,提高扶贫产业龙头带动力。坚持“扶持企业就是扶持贫困户”理念,建立常态化对接企业机制,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贫困村、企业等各方参与的产业扶贫对接会,搭建平台支持扶贫企业与贫困户直接对接。强化对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正向激励”,可对到贫困地区投资建厂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的,出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奖补”政策。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方式,把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成效作为分配扶贫资源的主要指标,在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优先向带动贫困户脱贫人数多的市场主体倾斜。

(三)强化“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动力。贫困户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直接决定脱贫攻坚的最终成效。提高贫困户致富的自信心,是产业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坚持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进一步探索“扶贫先扶志”精准扶贫思路,组织贫困户进行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户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和举措。同时,积极引导贫困户去除“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其奋进意识,在扶贫政策支持下,使其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四)以“制度化措施”补位市场之手,提升政府资源的保障水平。建立土地流转助推产业扶贫机制,由各县(市、区)财政安排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补助资金,对流出土地农户按年给予一定的补助。例如:我市孙吴县开展了“宅基地置换产业”模式。孙吴县有19个位于深山区的小型村屯,平均住户不足30户,其中6个村屯不足100人。针对这一现状,孙吴县实施了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主导的整村搬迁模式,拓宽了增收和就业渠道,同时有效解决了农村危房隐患,改善了村容村貌。目前,孙吴县已完成5个村整村搬迁工作,实现整村土地流转3.65万亩,腾出宅基地发展畜禽养殖、汉麻等产业,带动了边远贫困区域225户村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