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智力优势 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取得成效
日期:2018-09-2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  臧淑英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理应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充分调动人才、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资源做好扶贫工作,坚持教育、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软”扶贫与构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硬”扶贫相结合,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防止返贫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思想教育优势,在“思想帮扶”上发力

治贫先治愚,农村贫困既包括物质的匮乏,也包含思想观念的落后。落后的思想观念也是部分家庭物质贫困的症结所在,因此扶贫必须要坚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同时发力,既要让贫困户在物质上“富起来”,又要重视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摆脱贫困,实现思想脱贫是先决条件,也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思想教育引领和文化育人优势,正确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脱贫信心,持续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扶贫攻坚的精神力量。

一是加大对扶贫脱贫的宣传力度。通过校地师生群众对口帮扶、开展理论宣讲、搭建新媒体平台等方式把党的最新思想和理论成果传递给贫困群众,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辛勤学习新技能,不断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如哈师大结合前进村实际制定了“前进村扶贫政策摘编”,组织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制作“一心前进”公众号内容,定期播送“一心前进”广播节目等,在密切干群关系、宣传帮扶政策方面发挥作用。

二是摸准致贫原因。坚持入户走访,通过开展座谈、访谈,详细了解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问题,听取意见建议,真正将思想工作融入扶贫全过程,将党的温度传递给贫困群众。在此基础上,形成贫困户档案,为帮扶工作提供翔实资料,保证扶贫工作真正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二、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在“教育帮扶”上发力

高校要取得扶贫攻坚成效,教育扶贫居于基础性地位。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提供智力支持、强化人才培养,既是高校的独有优势,也是职责所在。

一是普及教育政策。高校应积极宣传教育扶贫和高校招生、助学、就业等方面政策,解决贫困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要充分了解农村大、中、小学生的情况,保障贫困家庭没有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的学生,争取贫困高中生、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政策。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高校应采取发展远程继续教育、鼓励师生赴帮扶地区学校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开展定点支教、寒暑假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推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采取设立奖学金、建立“一帮一”服务、组织农村贫困生开展访学等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如哈师大启动了“教师素养提升帮扶计划”,已先后选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西语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6位教师到扶贫地区一心乡中学开展了音乐、美术、英语、PPT制作、实验室使用等课程培训。

三是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乡村事业发展离不开本土化的管理人才,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优势与帮扶地区的人力资源建设对接,针对帮扶地区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组织专家学者举办各类培训班,为当地引进科学知识、先进理念与方法,提供人才支撑。如哈师大举行了“一心乡西瓜甜瓜种植技术提高班”,聘请全国知名“西甜瓜”种植技术专家华中农大博士生导师别之龙教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喜庆研究员为一心乡老百姓授课,进一步提高了当地瓜农的种植技术水平。

三、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在“科技帮扶”上发力

科技支持是高校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高校应积极探索学校科技与帮扶地区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及资源的结合点,为帮扶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贫困地区产业脱贫。

一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帮扶贫困地区设计发展基本方向和思路,系统对当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区域资源利用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和规划。如哈师大充分发挥当地果蔬种植的良好基础,确定了“拓展果蔬种植品种,拓宽果蔬销售渠道,完善果蔬发展产业链条”的产业脱贫规划。

二是针对当地提出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改进需求,学校组织科研人员直接参与技术攻关;认真梳理扶贫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积极寻找高新技术与当地资源的结合点。将科学研究与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相结合,推广、转化应用学校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等,为贫困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如哈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为前进村果蔬种植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捐赠高钙果、桑葚等果蔬种苗400余棵,并引进地产淮山药、秋葵等果蔬新品种。

三是为帮扶地区引智,依托学校科技资源和消费群体,整合社会资源优势,通过举行产品推介会、发布会等方式,在引进高端智慧和资金的同时,促进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如哈师大利用全省定点驻村扶贫产品展销契机,将“一心寿山领头羊”等产品推向高端展销平台,进一步扩大当地农牧产品的社会知名度。

四、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在“社会帮扶”上发力

高校应着力发挥社会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回馈、社会捐赠等方式,形成社会合力,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组织开展公益捐赠活动。如哈师大党委组织协调中弘嘉豪爱心基金会等四家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为前进村募集新衣物1000余件、价值2万余元的米面粮油,为留守儿童募集善款2万余元。与哈尔滨红博广场连续两年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并发动在校学生开展爱心联动和校园募捐,在前进村建立了阳光爱心超市,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衣物和粮油。

二是拓宽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如哈师大充分发挥学校作为“黑龙江省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优势,提出“反季销售”思路,帮助前进村销售冬储白菜1.2万余斤。学校搭建“农校对接”平台,通过职工团购、食堂采购、教师订购等方式,提高果蔬销售量。在2017年6月举行的团购日活动中,实现了1100箱、11000斤香瓜的销售量。学校还积极协调大庆大商集团、哈尔滨家得乐超市等企业参与直采直购,开展“农超对接”,目前前进村的果蔬已销往大庆地区的十二家超市。

五、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针对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匮乏、文化生活单一、文化品质不高的实际情况,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乐民、惠民、亲民、富民”为目标,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

一是加强资金支持,合理使用上级配套资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如哈师大围绕扶贫攻坚、村风民约和美丽乡村等主题共同创作了“接地气、贴民心”的路灯宣传语31组。与加强文化建设相配合,为前进村捐赠了32盏路灯,协调相关部门修缮3.6公里村屯路,不断丰实前进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是组织开展以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上门送书、书画作品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下乡”活动,为贫困群众提供文艺精品,助力脱贫攻坚、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如哈师大近两年来在一心乡前进村共组织10余场次、100余名师生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三是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与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要求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鼓励广大师生创作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形成牢固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力量。